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08年第9期
编号:11798696
自我保护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
http://www.100md.com 2009年10月6日 《中国实用医药》 2008年第9期
     护理人员工作在临床第一线,每天都会接触大量的患者。患者的体液、汗液、分泌物、痰液、呕吐物、血液、大小便及各种病理标本、衣服及日常用品等均带有不同程度的病毒和病菌,具有潜在的传染性。因此护理人员要加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技能,切断院内感染途径,将危险降低到最小程度。

    1 接触感染的途径

    接触感染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直接接触感染和间接接触感染。

    1.1 直接接触

    1.1.1 穿刺 针头、刀片等对皮肤的意外损伤,使带有病毒的血液进入皮下或循环系统,造成感染。此为职业性HBV和HIV感染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1.1.2 皮肤破损 破损皮肤(小伤口、溃疡、损伤等)与带有病毒的血液、体液长时间接触可以造成感染。
, 百拇医药
    1.1.3 黏膜 带有病毒的血液、体液与口腔、鼻腔黏膜或眼结膜接触也可以造成感染。据资料统计,含病毒程度高的血液、体液依次为血液、血液成分、伤口分泌物、精液、阴道分泌物、羊水等。暴露后的危险性依次为:皮肤完整者<皮肤黏膜的完整性受损者;暴露时间短、接触血液少者<皮肤黏膜的完整性受损害后暴露时间长、接触血液多者;由实心的针扎伤者<由空心的针扎伤、伤口深、伤口又可视性出血,或针曾穿破过患者的动脉或静脉的情况。同时结合患者的状况,判断其危险性。

    1.2 间接接触 医务人员的手最容易被病毒和病菌污染,咬指甲、抽烟、饮食、揉眼及其他手口、手眼、手鼻接触都可以构成间接接触。病房及办公用品设施如患者衣物用品、病床、担架、污物桶、病历、化验单、处方、电话等都可致间接接触传播疾病。

    2 暴露后伤口的处理

    2.1 刺激出血 如有伤口应轻轻挤压,尽量挤出血液,并立即用肥皂水或清水冲洗。暴露的黏膜应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 http://www.100md.com
    2.2 消毒 伤口应用75%酒精、0.2%次氯酸钠、0.5%碘伏

    作者单位:277101山东省枣庄市中医医院

    等消毒液浸泡或涂抹消毒,并包扎伤口。

    2.3 上报 伤后48 h内报告上级,并填写报表,72 h内做HIV、HBV等基础水平检查;对可疑暴露于HBV感染血液、体液者,应注射乙肝疫苗;可疑暴露于HCV感染血液、体液时,尽快于暴露后做HCV抗体检查。专家建议:暴露4~6周后检测HCV RNA;可疑暴露于HIV感染血液、体液时,在短时间内口服大剂量叠氮脱氧胸苷,尽快于暴露后检测HIV抗体,而后于6周、12周、6个月、1年复查。在最初的6~12周,避免献血及进行母乳喂养等。

    3 严格无菌操作,做好消毒隔离工作,切断传播途径

    护理人员工作时应穿隔离衣、隔离裤、戴口罩、帽子、手套等。注射时注意防止针头刺伤,并避免血液溅出。在处理注射器、输液器、送检活体标本时,尽量避免直接接触。严格区分污染区与生活区,医用垃圾按规定回收,以免刺伤保洁员。操作前后要洗手,定期消毒,督促患者做好个人卫生工作,防止疾病的传播。
, 百拇医药
    4 化学性损害及防护

    甲醛、戊二醛、强酸、强碱等化学消毒液对人体呼吸道、皮肤、神经系统、消化系统都有一定损害。长时间或大量接触会出现食欲不振、体质量减轻、持续性头痛、心慌、失眠等症状,接触部位皮肤有过敏性皮疹、皮肤损害或有炎性病变。因此在工作中接触这些化学消毒剂时,应戴手套和防护口罩,在操作中注意通风换气,尤其是防止化学消毒剂溅入、吸入口眼鼻。

    5 辐射性损害及防护

    紫外线灯、X射线和电脑的普及应用使护士的工作环境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辐射伤害危险,长期接触应注意防护。使用紫外线灯要戴防护眼镜,停止消毒后及时要通风换气。尽量避免接触X射线的辐射,不要进入有X射线照射的房间。如须在放射室陪同参与特殊检查,应穿铅胶防护衣,注意身体不要直接进入有用射线束内。注意轮换排班,避免长期使用电脑。平时注意卫生保健,多食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及蛋黄、木耳、胡萝卜等。

    职业安全是今年来医护人员越来越关注的问题,护理人员应重视皮肤和黏膜的防护,平时注意锻炼身体、定期体检、计划免疫。总之,通过加强自我保护将危险降低到最小程度。, 百拇医药(孙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