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08年第18期
编号:11621447
鞍区巨大动脉瘤误诊为垂体瘤1例
http://www.100md.com 2008年7月22日 《中国实用医药》 2008年第18期
鞍区巨大动脉瘤误诊为垂体瘤1例

     1 病例箃告

    患者女,63岁。以轻微头痛2周为主诉收住入院。患者2周前因轻微头痛查头颅CT示鞍区圆形占位,当时诊断为垂体瘤,故收住入院。体格检查:意识清晰,双侧瞳孔等大同圆,对光反射灵敏。颅神经检查无异常,四肢活动灵活,肌力正常,无病理反射。头颅CT检查示鞍区类圆形低密度、边界圆滑、边界少量钙化的占位。约3.0 cm×2.5 cm×2.0 cm大小,当时初步诊断为垂体腺瘤,入院后内分泌检查无异常,同时患者也无内分泌功能紊乱临床表现,行术前讨论时,根据患者状态、CT影像学图像分析及临床检查,垂体瘤的可能性较小,建议查头MRI,结果回报为鞍区巨大动脉瘤,然后行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中清晰显示为鞍区巨大动脉瘤,考虑为颈内动脉分叉处动脉瘤(如图1、2、3)。入院后1周行动脉瘤夹闭术。术中夹闭动脉瘤成功,并切除动脉瘤,病理回报证实为动脉瘤。术后患者1周痊愈出院。

    2 讨论

    鞍区占位以垂体腺瘤、垂体癌、颅咽管瘤多见,而鞍区巨大动脉瘤较少见。垂体腺瘤以成人为多发,颅咽管瘤以儿童多见,较多患者有明显的临床表现,如视野的改变,内分泌功能亢进或异常性内分泌功能亢进以及头痛、头晕症状。放射学检查以蝶鞍呈球型扩大,鞍底呈双边,后床突及鞍背骨质吸收、变溥及向后竖起,可见颅骨增厚,副鼻窦增大、颌突畸形等。头颅CT检查为鞍区低密度灶或少许增强的圆形病灶,头MRI为目前诊断鞍区肿瘤的首要方式,它能提供三维观察,肿瘤影像学形态边界多为非规则圆。脑动脉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以前交通、后交通、大脑中动脉分叉处及椎动脉处多见,鞍区较少见。临床多以蛛网膜下腔出血为首发症状,在未破裂前无头痛症状或仅轻微头痛,此病的诊断以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为金标准,还可以行CTA、MRA检查及64排CT脑血管重建检查,肿瘤边界形态较光滑,可与鞍区实质性肿瘤鉴别。尤其对无任何临床阳性症状或仅有轻微头痛的患者,医生不应仅以单一头CT平扫来确诊,一旦发现鞍区较圆形占位,应给予全面检查,仔细阅读CT、MR图像,全面仔细问诊查体,以免误诊、漏诊。有报道将鞍区实质性占位误诊为垂体瘤行手术治疗病例,造成手术失败,所以我们认为医生应对病情慎重、认真、全面地考虑做出正确诊断,防止误诊。, 百拇医药(李明军 王维峰 张琦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