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08年第30期
编号:11702761
暑病证治浅谈
http://www.100md.com 2008年11月5日 《中国实用医药》 2008年第30期
     《内经》云:“先夏至日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夏至以后,伤于暑气而成病,均谓之“暑病”。

    1 证候分类

    本病的原因,系夏至以后立秋以前,感受暑热之气而成病。临床分类,曰之有三:

    1.1 夏季时令热病名为暑温。

    1.2 劳作奔走于烈日之下,卒然昏倒,名为中暑。

    1.3 触受暑令秽浊之气,名为暑秽。

    2 辨证论治

    2.1 暑温

    2.1.1 初起身热有汗,心烦微渴,脉洪或数,舌苔薄白者,此属暑温本证,治宜清凉涤暑法,如见咳嗽,可加杏仁、瓜蒌皮。

    2.1.2 初起头痛恶寒,肢体疼痛,苔白脉紧者,此属暑温兼寒。治宜宣湿解表法,去荆芥、防风,加藿香、六一散。

    2.1.3 证见身热有汗不解,胸闷心烦,渴不欲饮,脉濡细数,苔腻白或微黄,证属暑温兼湿,夏月最多,此乃热浊粘腻之邪,如油裹面、最难速愈。治宜芳香淡渗法。如见烦热不解,胸痞懊憹,小便短赤、或热结旁流诸证,则宜苦辛通降法。

    2.1.4 证见脉洪大有力,面垢齿燥,口渴引饮,心烦恶热等证,此为暑湿化热。如热在气分,治宜清里泄热法,加入益元散,淡竹叶之类;如高热久羁不解、谵语烦渴,继则神志昏迷,甚则发斑,或四肢痉挛,此为热入血分,治宜凉血消瘀法,加入至宝丹、紫雪丹,或安宫牛黄丸之类。

    2.1.5 暑温误治失治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462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