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09年第8期
编号:11768149
重型颅脑外伤的病情监测
http://www.100md.com 2009年3月15日 《中国实用医药》 2009年第8期
     【摘要】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外伤病情监测的项目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07年11月至2008年11月收治的78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78例中治愈44例,治愈率56.41%;死亡24例,死亡率30.77%;致残10例,致残率12.82%。结论 严密监测神经系统、生命体征、颅脑影像学、并发症变化,为正确诊断、治疗提供依据,分秒必争地实施有效的抢救治疗措施,可降低死亡率、致残率,提高生存质量。

    【关键词】 重型颅脑外伤;病情观察

    重型颅脑外伤病情危重而复杂,变化快,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必须严密监测神经系统、生命体征、颅脑影像学、并发症变化,及时做出正确判断,实施有效的抢救治疗。本院2007年11月至2008年11月收治的78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78例,男57例,女21例,年龄10-69岁,GCS评分均在3~8分。受伤原因:交通事故58例,坠落伤12例,跌伤8例。
, 百拇医药
    1.2 方法 通过体检监测意识状态、瞳孔、肢体功能等神经系统体征;用自动监测仪监测体温、呼吸、脉搏、血压等生命体征;动态监测头CT变化;通过临床表现、化验、辅助检查监测并发症情况。

    2 结果

    手术治疗57例,非手术治疗21例。治愈44例,治愈率56.4%;死亡24例,死亡率30.7%;致残10例,致残率12.8%。死亡原因为脑疝、呼吸循环衰竭、多脏器功能衰竭。

    3 讨论

    重型颅脑外伤病情往往具有多变、易变的特点,常用来监测病情的项目如下。

    3.1 神经系统监测

    3.1.1 意识状态 意识变化是判断颅脑损伤的重要措施之一,分为清醒、嗜睡、昏睡、浅昏迷、深昏迷。要严密监测意识障碍的程度及其变化趋势,Glasgow评分是目前通行的评估方法。每15~30 min进行一次GCS评分,如有以下情况常提示颅内血肿的可能:GCS评分减少;烦躁不安者突然转为安静;有昏迷-清醒-昏迷改变;神志转清后,伴有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等颅内高压及脑受压表现;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
, 百拇医药
    3.1.2 瞳孔 瞳孔的变化是反映颅脑损伤程度及病情发展的重要指标,每15~30 min观察瞳孔一次。如双侧瞳孔对称性缩小,多系蛛网膜下腔出血、动眼神经受刺激;瞳孔时大时小,眼球位置歪斜或凝视,光反射消失,提示中脑损伤;双侧瞳孔极度缩小,提示脑桥损伤;脑疝瞳孔典型改变是伤后一侧瞳孔一过性缩小,很快出现一侧或双侧瞳孔进行性散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眼球固定,是病情危重表现,应立即采取积极抢救措施。

    3.1.3 肢体功能 仔细检查肢体感觉、运动及反射功能,判断有无偏瘫、单瘫。如果患者逐渐出现肢体活动障碍,尤其是继发于意识障碍加重和瞳孔改变,则提示病情恶化[1]。

    3.2 生命体征监测 伤后生命体征的变化,能较早反映颅内继发性损伤的情况,每15~30 min测量呼吸、血压、脉搏一次。

    3.2.1 呼吸 脑干损伤时,可出现呼吸紊乱,表浅或不规则,严重者呼吸停止,注意观察呼吸频率、深度和类型。
, http://www.100md.com
    3.2.2 血压、脉搏 伤后血压升高,脉博、呼吸变慢,提示脑受压、颅内压增高。伤后血压下降,脉速而弱,呼吸减慢,多为脑干损伤或合并休克。

    3.2.3 体温 伤后高热,伴意识障碍,多为丘脑下部或脑干损伤所致中枢性高热,需持续物理降温。急性期可出现38℃左右吸收热,5~7 d后可逐渐下降。如体温持续不退或下降后又上升,或伤后3~4 d始出现发热,应考虑感染所致[2],注意伤口、颅内、肺部或泌尿系感染可能性。

    3.3 颅脑影像学监测 伤后尽快行第一次头CT检查,伤后5~7 d内每天行头CT检查,如出现意识状态、瞳孔、生命体征等变化时随时复查头CT,主要监测内容包括:颅内血肿、脑挫伤、中线结构移位或受压、脑干受压、脑室及蛛网膜下腔积血、脑积水、轴索损伤、脑水肿、缺血性脑梗塞等情况,重点是动态观察,判断有无占位效应、手术指征及指导手术方案选择。

    3.4 并发症监测 重型颅脑外伤并发症多,可直接影响预后,及时发现并发症,可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
, 百拇医药
    3.4.1 颅内高压 颅内各种原发性、继发性损伤可引起颅内的容积代偿失调导致颅内高压。如不及早发现及控制,可导致脑灌注压下降、脑血流量不足、脑代谢障碍、脑电生理活动异常和脑疝形成等严重后果,可直接导致死亡。

    3.4.2 低氧血症 有研究表明脑外伤后曾出现低血压和低氧血症的患者预后明显较差。连续监测血氧饱和度、动脉血气分析发现,伤后低氧血症发生率高达60%~70%,如能及时发现,并尽早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以保证稳定而充分的通气,可达到防治继发性脑损害的目的[3]。

    3.4.3 电解质紊乱 伤后常需使用渗透性脱水利尿剂,血容量补充又不及时、不足,易出现脱水、高钠血症、低钾血症,各种电解质紊乱均可出现,使原有病情加重。

    3.4.4 糖代谢异常 伤后由于急性应激、输入葡萄糖液体等因素,易出现高血糖,影响预后。

    3.4.5 应激性溃疡 脑外伤后由于下丘脑功能紊乱、急性应激、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可导致应激性溃疡,甚至出血,轻者仅表现为排黑便,重者可出现呕血,甚至失血性休克。
, 百拇医药
    3.4.6 癫痫发作,甚至持续状态 癫痫发作时可导致血压、颅内压波动,呼吸异常,机体耗氧量增加,诱发或加重颅内出血,使脑外伤的病情加重,注意防治癫痫,尽快控制持续状态。

    3.4.7 脑血管痉挛 这是颅脑损伤后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决定预后的重要因素,它影响脑血流,使脑循环减慢,导致脑灌注不足,引起相应受累血管供应区脑组织产生缺血性脑梗塞,最终导致死亡。因颅脑外伤而死亡的病例中,发现90%有缺血性脑梗死[4]。

    3.4.8 肺部感染 重型颅脑外伤中后期,肺部感染成为主要并发症和死亡原因。患者因中枢性呼吸功能障碍引起呼吸异常,咳嗽反射减弱或消失,排痰功能减弱,尤其是建立人工气道后,呼吸道防御功能降低,易出现误吸而导致肺部感染。

    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严密监测神经系统、生命体征、颅脑影像学、并发症等情况的变化,及时作出正确判断,为正确诊断、治疗提供依据,分秒必争地实施有效的抢救治疗措施,可降低死亡率、致残率,提高生存质量。
, http://www.100md.com
    参 考 文 献

    [1] 郑冬莉.对颅脑损伤患者神经系统的观察与评价.西南军医,2007,9(5):136-137.

    [2] 谢永肖.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观察及护理.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6,12(15):132-133.

    [3] 赵洪洋.神经外科学新进展.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42-54.

    [4] Romer B,Bellner J,Kongstad P et al.Elevated Transcranial Doppler flow velocities after severe head injury:cerebral vasospasm or hyperemia.J Neurosurg,1996,85:97., http://www.100md.com(宋海锋 毛怀东 魏建彬 黄 斌 莫文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