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1年第28期 > 正文
编号:12155601
疏血通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120例
http://www.100md.com 2011年10月5日 赵群 马勇 勾巍毅
第1页

    参见附件(4008KB,3页)。

     【摘要】 目的 观察疏血通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临床疗效。方法 应用疏血通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进展性脑梗死 60例,并设对照组 60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91.67%,对照组为 68.33%,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疏血通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注射液可有效治疗进展性脑梗死,且疗效显著。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进展性;疏血通注射液;依达拉奉注射液;疗效

    进展性脑梗死是脑梗死的常见起病方式,患者的症状呈阶梯样加重,预后差,致残率高。传统的治疗方法效果往往不能令人满意。临床医生亦感到很棘手及困惑。近年来我科联合应用疏血通和依达拉奉治疗进展性脑梗死 120 例,取得了较为理想的疗效,现将其结果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对象为2005年12月至2010年12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共12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1],均经头颅CT或磁共振成像(MRI)扫描确诊。发病前无神经功能缺损, 发病后1 周内病情呈进行性加重或经临床治疗干预病情仍未稳定者。包括起病6 h 后, 病情缓慢进展, 瘫痪肢体肌力较入院时逐渐下降≥2 级, 头颅CT 复查排除梗死后出血。无严重肝肾功能损害、 严重感染及难以控制的糖尿病, 无意识障碍及抽搐, 无凝血功能障碍。

    120例患者根据系统抽样法随机分为2组,其中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治疗组:男34例,女26例,年龄48~81岁,平均(70±10)岁,平均病程(15±7)h;前循环梗死52例,后循环梗死8例;合并伴冠心病8例,高血压者38例,伴糖尿病10例。对照组:男38例,女12例,年龄49~80岁,平均(71±11)岁;平均病程(16±8)h;前循环梗死54例,后循环梗死6例;合并高血压者34例,伴糖尿病6例,伴冠心病10例。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发病时间、既往病史、并发症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上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予口服肠溶阿司匹林100 mg, 1次/d;合理控制血压,控制脑水肿,颅内压升高者酌情给予甘露醇、甘油果糖等脱水剂;糖尿病患者给予短效胰岛素控制血糖,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对症支持治疗。 对照组予以 0.9%氯化钠注射液 100 ml 加入依达拉奉注射液 30 mg 静滴,2次/d。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以疏血通注射液 6 ml 加入 0.9%氯化钠注射液 250 ml静滴,1次/d。两组均治疗 14 d。定期复查和监测心电图、血常规、尿常规、血凝功能、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压等各项指标。

    1.3 疗效标准 根据全国脑血管病会议修订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 [2]。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 SPSS 11.0 统计软件。 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 t检验及 χ2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见表2。

    2 组治疗前后查血、 尿常规、 肝肾功能、 血糖、 血脂等均无异常发现。治疗组有2 例在静滴疏血通针时出现面部发红、 头胀等症状,减慢滴速后好转, 均未停用药物。2组患者治疗过程中未发现上消化道出血、 继发性颅内出血、 皮疹、 胃肠道反应等症状。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是一种发病率及致残率很高的疾病。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危险因素有颈动脉狭窄的程度、血管痉挛以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等[3],其病理基础为脑动脉在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形成血栓,管腔逐渐狭窄,缺血梗死面积逐渐扩大,且在此基础上脑水肿扩散加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在急性期, 脑组织缺血和血管再开通时, 会产生大量的自由基。自由基造成细胞膜的损害, 并引起继发性的脑组织损害、 脑水肿的加重、 神经细胞坏死和进行性缺血损害。因此积极治疗至关重要。

    疏血通注射液主要成分为地龙、水蛭等。 药理研究表明水蛭提取物中含水蛭素、肝素和抗血栓素等,其中水蛭素为凝血酶特效抑制剂,能阻止凝血酶作用于纤维蛋白原,抑制血液凝固;降低血液黏度,溶解已形成的微血栓[4]。 地龙提取主要有效活性成分蚓激酶能降低血液中纤维蛋白原,激活纤维蛋白酶原,并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5]。依达拉奉是一种强效的羟自由基清除剂,能清除脑内具有高度细胞毒性的羟基基团,作为一种抗缺血药物,可通过抑制脑细胞的过氧化,消除自由基作用,而减少脑梗死体积,改善神经缺损症状,抑制迟发性神经细胞死亡,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和神经元,可减少脑缺血再灌注后AQP-9的表达,减轻脑水肿,减轻神经细胞损伤等方面具有显著脑保护作用[6]。两者合用,通络化瘀与抗自由基相得益彰。 章建良等[7]也作了相关临床观察,取得了不错的疗效。

    本组资料显示,采用两组药物合用,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 能明显地增加血管梗死区脑组织的血液灌注, 加快侧支循环的建立, 减少缺血半暗带的形成, 清除自由基, 保护脑组织,阻止症状进一步进展并改善临床转归。其有效率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单一用药组好,且未发现明显毒副作用,安全有效。

    参 考 文 献

    [1] 中华神经科学会. 中华神经外科学会. 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 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6):379-380.

    [2] 陈清棠. 临床神经病学.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198-212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4008KB,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