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2年第3期 > 正文
编号:12194881
中西医结合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月25日 王志
第1页

    参见附件。

     【摘要】目的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110例,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55例,A组用铝碳酸镁和多潘立酮治疗,B组在A组基础上加用中药汤剂治疗,用药1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1个疗程后,A组患者中总有效率为65.45%,B组中总有效率为90.9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铝碳酸镁、多潘立酮联合中药汤剂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临床疗效

    作者单位:266400胶南市中医院胃镜室胆汁反流性胃炎(bile reflux gastritis,BRG)也称为碱性反流性胃炎,是由于从胆囊排入十二指肠的胆汁及其他肠内液混合,经过幽门逆流入胃,胃黏膜受到刺激,从而产生的炎症性病变。该病主要是由于任何减弱及破坏幽门功能的手术,如胃大部切除胃空肠吻合术后,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慢性的胆道疾病等。它是胃炎中一种特殊的类型,在临床上较常见。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110例,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55例,年龄25~56岁,其中男58例,女52例。诊断标准参照文献,全部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上腹部疼痛或不适,多与饮食无关,腹胀、嗳气、纳差、恶心、烧心等症状。电子胃镜检查可见幽门口开放,有明显的胆汁反流,胃黏膜充血、水肿,少数呈散在糜烂状,胃黏膜上可见附着的胆汁瘀斑。所有病例无胃部手术相关病史。排除肝、胆、胰疾病,排除妊娠、哺乳期妇女或对用药过敏者。两组患者从性别、年龄、病情、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①A组患者均对症给予铝碳酸镁、多潘立酮治疗,除中重度萎缩患者外均给予质子泵抑制剂治疗,Hp感染加用阿莫西林、克拉霉素治疗l周。②B组在A组基础上加用中药汤剂口服,组成:紫胡15 g、香附15 g、川芎10 g、白芍15 g、枳壳10 g、法半夏9 g、茯苓15 g、莱菔子15 g、 甘草6 g。肝气犯胃见恶呕口苦、胃胀痛加左金丸(黄连15 g、吴萸3 g);脾胃虚纳呆、乏力者加白术15 g、党参15 g; 脾胃湿热、舌苔黄腻者加茵陈30 g,石菖蒲10 g;胃阴不足见舌红、少苔者加沙参、麦冬各15 g;1剂/d水煎分两次服。③两组均以6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复查。服药期间忌生冷、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戒烟酒。

    1.3疗效标准显效:腹痛、腹胀、嗳气等临床症状、体征均消失,胃镜复查示胆汁反流现象消失或明显减少,胃黏膜未见炎症,恢复正常,无胆汁淤积;有效:腹痛、腹胀、嗳气等临床症状、体征改善,胃镜复查示胆汁反流较治疗前减少,胃黏膜红肿、充血较前减轻和胆汁淤积现象较治疗前好转;无效:临床症状、体征和胃镜检查结果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

    1.4统计学方法本数据采用 SPSS 13.0统计软件处理,计数资料采用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1个疗程治疗后,A组患者显效8例,有效28例,无效19例,总有效率65.45%;B组患者显效12例,有效38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0.91%。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表1。

    表1治疗后A、B两组疗效比较(例,%)

    组别例数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A组558(14.55)28(50.91)19(34.55)36(65.45)B组5512(21.82)38(69.09)5(9.09)50(90.91)3讨论

    胆汁反流性胃炎是消化系统的多发病、常见病,因为幽门功能不全导致胆汁及十二指肠液反流入胃内,引起胃黏膜的损伤。临床症状主要是上腹部不适或胀痛,尤以餐后明显,常有恶心或呕吐。目前临床一般用抑酸药、胃肠动力药及抗酸药等,但疗效不明显,尚无标准疗法。

    在中医学理论本病属“胃脘痛、胆瘅、嘈杂”之范畴。涉及脾、胃、肝、胆等脏腑,以脾、胃为本,肝、胆为标。脾胃的运化有赖于肝胆的疏泄,若肝气郁滞、肝胆郁热,横逆犯胃,以致胃失和降、 胃气上逆而出现胃脘部饱胀不适或疼痛、 胃脘部烧灼感、 恶心、呕吐、口苦等症状。治则以扶正抑木、和胃降逆为法,自拟中药汤剂可调整气机、疏肝理气,有利于胃之通降的恢复,使邪不上逆。

    本研究采用口服西药铝碳酸镁片和多潘立酮片,可以促进胃酸排空,中和过多胃酸和胆汁酸,维持胃的pH值,保护受损的胃黏膜,对胆汁反流性胃炎引起的腹痛、腹胀、烧心、反酸、 恶心、呕吐等临床症状起到治疗作用。结合自拟的中药汤剂辨证治疗,达到疏肝解郁、和胃降逆之功效。

    本中药汤剂中法半夏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紫胡醋制,引药入肝经,疏邪透发、疏肝利胆气;枳壳实行气宽中、消胀除痞;白芍养血柔肝、缓急止痛;吴茱萸散寒止痛、降逆止呕;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炙甘草缓急止痛、调和诸药。全方配伍,共奏升降清浊,扶正抑木,和胃健脾、化湿、清热和胃、理气降逆、提高机体免疫力的功效。

    以上实验研究结果证明: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取得了较满意的临床疗效,标本兼顾、优势互补且成本低,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498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