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2年第29期 > 正文
编号:12318592
中西医结合治疗婴幼儿腹泻的临床疗效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0月15日 刘双柱
第1页

    参见附件。

     【摘要】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婴幼儿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住院患儿11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各56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参苓白术散加味综合治疗,评价其疗效。结果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6.4%,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8.6%,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发生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婴幼儿腹泻简便、易行,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治疗;腹泻;婴幼儿

    婴幼儿腹泻是婴幼儿时期的常见病之一,主要发生在3岁以下的婴幼儿中,尤以1岁半以下的婴儿多见[1],以夏、秋季节发病率较高。是一组多病因的临床综合征,主要临床表现是大便次数增多、排蛋花汤样便以及水电解质紊乱,卫生部将其列为儿保四病之一。如不及时诊治,可导致脱水、酸中毒,甚至休克而死亡,是小儿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2]。本院2010年5月至2012年6月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综合治疗该病,并与对照组比较分析,疗效确切,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标准 根据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3]:①有饮食不洁、或者外源性感染史。②大便次数增多,每天数次或10次以上,性状稀薄,呈蛋花汤样,或有发热、口渴、腹痛、恶心、呕吐等。③呕吐严重、病情重症者可见尿少,精神萎靡、烦躁不安等。④大便镜检示有少量红细胞、白细胞,脂肪细胞或者为无异常的水样便。

    1.2 一般资料 选取112例住院患儿,其中男68例,女44例;年龄小于6个月34例,6个月至1岁49例,1~2岁29例;大便次数每天10次以下者66例,10次以上者46例,均为蛋花汤样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6例,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临床表现、病情等一般资料,经比较分析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判断婴幼儿腹泻脱水的主要指标有:①体重减轻程度。②尿量减少与脱水的严重程度成正比。③眼窝凹陷。④哭时有无泪水。此外,婴儿前囱门凹陷、皮肤弹性差、四肢末端凉也为脱水的客观征象。根据婴幼儿机体丢失水分的程度,将脱水分为三度即轻度、中度和重度。轻度脱水:应由儿会稍感到口渴,啼哭时有泪,有尿排出,两眼窝稍有凹陷,捏起腹部或大腿内侧皮肤后回缩尚快。中度脱水:患儿出现烦躁,易激惹;口渴想喝水,啼哭时泪少,尿量及次数减少;患儿的两眼窝下陷,口舌干燥,捏起腹壁及大腿内侧皮肤后回缩慢。重度脱水:患儿表现为精神极度萎靡、昏睡,甚至昏迷;口喝非常严重,啼哭时无泪流出,尿量及尿次数明显数少甚至无尿。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给予思密达散剂(博福—益普生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00690)口服,0~1岁1袋/d,1~2岁1.5~2袋/d,2~3岁2.5~3袋/d,均按照tid空腹服用。并根据病情的不同适当给予补液,纠正酸碱、水、电解质的平衡以及给予其他的对症治疗。

    观察组:采用中西药结合治疗。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参苓白术散加味治疗。本方由砂仁3 g,生扁豆3 g,木香6 g,诃子6 g,太子参10 g,葛根10 g,炒白术12 g,炙甘草6 g,补骨子6 g,车前子10 g,茯苓15 g组成,一般为汤剂,太子参另煎,其余加水至600 ml,浓煎至200 ml,1剂/d,少量多次服用,可随证加减。热重苔黄者加金银花、栀子;呕吐加半夏;腹痛者加白芍;脾虚者加山药、扁豆、莲子。两组在治疗期间不禁食,治疗疗程均是3~5 d。

    1.4 疗效评价标准 参照有关文献[4]制定。显效:在治疗3 d,大便的次数、性状均恢复正常,症状、体征均消失,大便镜检无异常。有效:在治疗3 d内,大便的次数、性状明显好转,全身症状、体征有所改善,大便镜检偶见红、白细胞以及脂肪细胞。无效:治疗3 d内,大便的次数、性状以及全身的症状等均未见改善,甚至病情恶化。

    1.5 统计学方法 本试验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儿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3 讨论

    婴幼儿腹泻主要由于病毒、细菌以及产生的毒素对肠黏膜损伤而导致的肠道表面电荷紊乱,从而致使肠道的吸收功能障碍,钠、水吸收减少,同时病变的肠黏膜细胞内双糖酶活性明显降低,与钠运转运动功能受损使糖在肠内形成高渗,引起渗透性腹泻。婴幼儿胃肠道中的各种消化酶较少,不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容易导致消化不良。另外,婴幼儿生长发育快,需要足够的营养成分,从而婴幼儿的胃肠负担相对比较重,易发生消化功能的紊乱。

    现代医学认为,婴幼儿腹泻与其消化系统的发育不成熟、胃酸少,杀菌能力差、气候因素、喂养不当、机体防御功能差,细菌、病毒、寄生虫感染等相关,但主要是由轮状病毒引起,西医常用口服补液,控制感染,微生态调节剂(乳酸菌素片,双歧杆菌)及肠黏膜保护剂(思密达)等治疗,疗效并不十分满意,所以积极探索有效的治疗方法至关重要。根据祖国医学“无湿不成泻”、“湿多成泻”的理论,结合婴幼儿“脾胃不足”的特点,婴幼儿腹泻是由于小儿脾胃薄弱,运化功能尚未健全, 六淫所伤,若饮食失节,外感邪气均可导致脾气受伤,运化失常,清浊不分,混杂而下成泄泻[2]。以脾气未健,其运不全为基本内容的脾不足状态,即上述特点在小儿脾胃系统的集中反映。

    本研究结果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婴幼儿腹泻能够协同抑制病毒作用,较西医常规治疗疗效更理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本方法简便易行,疗效好,安全可靠,经济实用,毒副作用少,是行之有效的临床治疗手段之一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823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