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2年第29期 > 正文
编号:12318606
康复新液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64例临床研究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0月15日 唐莉 吴昆
第1页

    参见附件。

     【摘要】 目的 探讨康复新液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本院2009年5月至2011年7月收治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128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6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之上加用康复新液保留灌肠。两组治疗4周后观察对比其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及结肠镜结果判定,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1.25%,治疗组有效率为96.8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康复新液灌肠可以有效提高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其疗效确切、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康复新液;保留灌肠;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观察

    溃疡性结肠炎是以侵及结肠黏膜以溃疡为主的慢性非特异性炎性肠病,在我国近年来发病率逐渐升高。临床以腹泻、腹痛、黏液脓血便等表现为主,其病情易反复发作,给患者带来心理与身体上的痛苦。内蒙古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9年5月至2011年7月收治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128例,64例采用康复新液保留灌肠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09年5月至2011年7月收治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128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经临床及内镜明确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两组,每组64例。对照组64例,男35例,女29例,年龄在23~57岁,病程在6个月至10年;治疗组64例,男31例,女33例,年龄在22~54岁,病程1~13年。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临床症状、病程及病变累及部位等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之上,给予康复新液50 ml,加用0.9%氯化钠溶液50 ml,加热至38℃~40℃,各进行保留灌肠,1次/d。每周复诊1次,两组均治疗4周,疗程结束后进行临床疗效评定。

    1.3 疗效标准 显效:患者腹痛、腹泻及黏液脓血便等症状消失,大便成形,经结肠镜下检查黏膜正常。 有效:腹痛及腹泻症状明显减缓,临床症状得以控制,大便基本成形,经结肠镜检查,黏膜轻度充血、水肿、少量糜烂溃疡灶有部分假性息肉形成。 好转:腹痛及腹泻等症状得到基本控制,患者大便次数减少,结肠镜检查有一定改善。 无效:临床症状没有改善。 总有效率=[(显效+有效+好转)/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疗程结束后,根据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及结肠镜结果对两组疗效进行判定。对照组64例,显效23例,有效15例,好转14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81.25%;治疗组64例,显效36例,有效18例,好转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88%(见表1),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尚不明确的非特异性炎症疾病,病变部分多位于结肠的黏膜层,可累及至直肠及远端结肠,临床也有向近端扩展病例,患病部位可遍及整个结肠。临床表现多以腹泻、腹痛、脓血便为主。患者腹泻程度轻重不一,患者排便粪质呈现糊状及稀水状,有脓血。根据病情轻重,患者腹痛程度不一。该病具有慢性及反复发作特点,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临床以20~40岁青年为主,且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传统疗法治疗UC多采用SASP药物来治疗,该药物通过在肠道细菌裂解为磺胺吡啶5—ASA来发挥作用,但这些药物在治疗过程中其所发挥的作用与药物到达结肠时药量已经很少,而且在治疗过程中存在较多的不良反应,临床治疗效果欠佳。

    康复新液是由美洲大蠊干燥虫体的乙醇提取物制成的溶液,其有效成分主要为黏糖氨酸。该药物主要成分为多元醇类和肽类活性物质。康复新液具有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和表皮细胞生长的功能,可以有效改善胃肠黏膜创面的微循环,起到抗菌消炎的功效。有资料显示康复新液可能具有减少细胞因子分泌量、调节细胞因子网络,从而减少效应T细胞在组织局部蓄积的作用,因而具有调节细胞免疫体液免疫的功能[1]。

    本研究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常规定治疗基础之上加用康复新液治疗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794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