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2年第30期 > 正文
编号:12318161
浅析非甾体类抗炎药所致上消化道出血胃镜特点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0月25日 沈学明 颜雪方
第1页

    参见附件。

     【摘要】 目的 分析和总结非甾体类抗炎药所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病患者胃镜下病变的特点。方法 对72例上消化道出血的病患根据病患发病前10 d内是否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析两组胃镜检查的病变区域和性质的变化。结果 两组间病变部位的发生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病变性质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使用的非甾体类抗炎药后所引起的消化道出血以胃糜烂为常见的病变特点。

    【关键词】 抗炎药;上消化道出血;胃镜特点

    非甾体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是一类具有解热镇痛和抗炎、抗风湿等作用的药物,被临床广泛应用在心脑血管、风湿、胃肠道等科,上消化道出血是非甾体抗炎药严重的胃肠道并发症,然而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所导致的上消化道出血往往无明显腹痛而被忽视,导致部分患者反复出血贫血,甚至突发上消化道大出血等给病患者的生命健康带来威胁[1]。为了提高对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所导致的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认识,及时预防及规范治疗非甾体抗炎药相关性消化道出血,我们对比研究非甾体类抗炎药应用致上消化道出血病患的胃镜特点。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2月至2012年2月期间来我院进行诊疗的上消化道出血前10 d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36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男25例,女11例,年龄在18~71岁,平均年龄(50.2±10.08)岁。其中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病患28例,有过吸烟历史的19例;选择同期36例上消化道出血病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27例,女9例,年龄19~70岁,平均年龄(49.8±11.12)岁。其中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病患30例,有过吸烟历史的23例。所有患者均在出血停止24~48 h急诊胃镜排除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消化道肿瘤、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等。同时观察组和对照组中病患在性别、年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史以及吸烟史等方面都没有明显的差异。

    1.2 研究方法 根据病患出血之前10 d是否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分为观察及对照组。并对两组中的所有病患者胃镜检查病变部位、性质及组织学检查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对调查所取得的数据用用SPSS 软件进行相关分析,计量数据资料用均数表示,两组之间概率的比较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组间病变部位的发生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在观察组中溃疡发生的概率要明显低于对照组,糜烂性病变发病概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胃部糜烂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十二指肠溃疡及糜烂无明显差异。具体见表1。

    3 讨论

    非甾体类抗炎药导致消化道副作用临床非常常见, 其中因胃肠副作用需住院的发生率每年为11.56%,致死率每年为0.19%,消化道出血是胃肠道反应中严重平发症,由于非甾体类抗炎药相关消化道出血临床发病隐匿、后果严重越来越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2—5]。尤其在出血24~48 h内急诊胃镜的检查可更好的观察到胃肠黏膜病变性质,有利于作出消化道出血病因正确的诊断。我们发现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导致相关胃肠黏膜损伤出血多见多发性糜烂, 糜烂呈线条状、弥散斑点状或呈点片状分布为特征。

    正常情况下胃十二指肠黏膜的损害因素和自身防御—修复因素处于动态平衡,胃粘液—HCO3—屏障、上皮细胞快速修复和细胞保护作用、胃黏膜血流量以及胃肠道激素的调节共同构造胃肠黏膜完善的自身防御—修复系统。当黏膜受到非甾体类抗炎药的刺激时,损害因素和自身防御—修复因素失衡,攻击因素增强同时黏膜防御功能则已进一步的减弱,持续胃肠黏膜损伤形成大片、多发黏膜糜烂、甚至溃疡,同时非甾体类抗炎药抑制血栓素A的合成, 降低血小板的粘聚, 从而使糜烂甚至溃疡的黏膜诱发出血[6,7]。本组资料显示病变性质的方面,观察组发生溃疡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糜烂发生例数却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病变部位上,观察组胃部病变多于对照组,而十二指肠部病变例数少于对照组,但病变部位无统计学意义,考虑标本量少抑或研究方法引起, 尚待深入研究。同时引起我们重视是非甾体类抗炎药的本身具有镇痛作用,患者大多无腹痛主述,大便颜色往往不被重视,致使大多患者反复出血后贫血较重或呕血才被重视,给予及时停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大部分患者口服奥美拉唑及硫糖铝均能达到治愈的效果。

    总之,非甾体类抗炎药导致上消化道出血病患的胃镜检查表现与没有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表现的上消化道出血胃镜表现存在病变部位及性质、形状的差异,前者胃镜下以胃肠多发点片状、不规则糜烂为主要特征,若发现上述胃镜下黏膜改变,应分析病史,及时停药,给予相应处理,有效防治上消化道反复出血。

    参 考 文 献

    [1] 王桂月,胡家君. 快速尿素酶和组织病理检测幽门螺杆菌的比较.实用医学杂志, 2008,(10).

    [2] 李军婷,李兆申,刘厚钰,等.非甾体抗炎药致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征.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1,18(3):151—153.

    [3] Fries JF. NSAIDs gast ropathy: the second most deadly rheumat icdisease? Epidemiology and risk appraisal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704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