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3年第10期 > 正文
编号:12365653
他汀类药物在心律失常领域研究进展
http://www.100md.com 2013年4月5日 黄康勤
第1页

    参见附件。

     【摘要】他汀类药物除了调脂作用外,已被证实具有多重效应。本文对近10年他汀类药物在心律失常领域的作用机制、动物实验、临床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关键词】他汀类;心律失常

    作者单位:530800广西河池市大化县人民医院药剂科他汀类药物即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自从20个世纪80年代开始,就已经成为临床上首选的调脂药物,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979年最初发现并提取了洛伐他汀,1987年作为第1个他汀类药物获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批准上市。此后,辛伐他汀、氟伐他汀、瑞舒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等他汀类新药不断被推出。随着作用机制研究的深入,其应用范围也在不断的扩大。

    1机制研究

    他汀类药物可通过调脂作用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其阻滞胆固醇合成、治疗胆固醇血症的作用已被研究证实且得到了临床广泛应用。近年来,随着4 s、LIPID、CARE、WOSCOPS等一系列大规模临床随机试验的深入开展,显示他汀类药物不仅能降低血脂水平,还有许多独立于调脂作用之外的生物学效应,即他汀类药物的“多效性”,其中抗心律失常作用更是热点之一。动物实验研究及临床研究显示他汀类药物预处理可明显降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但其抗心律失常效应机制目前仍不明确。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4263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