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3年第21期
编号:12686240
268 例院前猝死病例的急救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3年7月25日 中国实用医药 2013年第21期
     【摘要】 目的 分析影响院前心肺复苏成功的因素, 提高本市猝死患者院前复苏的成功率。方法 回顾分析2009 年1月~2013年2月经过本院急诊救治的268例患者的诊治经过及中间环节。结果 在268例猝死病例中, 复苏成功14 例(占5.22%), 康复出院8例。结论 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复苏成功率相比差距较大, 院前尽快采取急救措施是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的重要因素。普及全民急救知识, 缩短抢救半径和反应时间, 快速给予基础生命的支持;以期提高猝死患者的复苏成功率。

    【关键词】 猝死;心肺复苏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统计2009年1月~2013年2月的猝死病例268例, 呼吸心跳时间在30 min 以内, 对时间长于30 min 者无论抢救与否, 均不计入该组病例。其中男199 例, 女69例, 男女比例约为3∶1。年龄19~89岁, 平均61岁, 其中年龄<29 岁者7例, 30~39 岁者20例, 40~49 岁者33 例, 50~59 岁者42 例, 60~69 岁者75 例, 70~79 岁者63 例, 80 岁以上者28例。发生猝死地点:家中156例(58.21%), 工作地101例(占37.69%), 公共场所8 例, 急救车上3例。既往体健者79例(占29.5%), 有心血管病史的126例(占47.02%), 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38 例(占14.18%)。仅有一个第一目击者及时为父亲行“心肺复苏”术。
, http://www.100md.com
    1. 2 猝死病例选择标准 突然发生非人为因素死亡, 生前是健康人, 或者病情稳定或正在康复之中。突然意识丧失;双侧瞳孔散大, 对光反射消失, 颈动脉搏动消失, 呼吸停止, 心电图示:心室颤动(VF), 无脉性室速(VT), 心室停搏(VA), 心电机械分离30 min内。

    1. 3 方法 就地常规实施徒手CPR, 开放气道, 经口气管插管或面罩气囊通气囊辅助呼吸。①呼吸频率:8~12 次/min;②每次給气量400~800 ml;③吸呼比为1︰1.5。同时建立静脉通路给予肾上腺素、纳洛酮、多巴胺、呼吸兴奋剂等心肺脑复苏药物, 持续进行心电监测, 室颤患者立即以200~360 J 进行电除颤1~3 次。

    1. 4 CPR 成功标准 1)ECG 提示心律恢复, 有效循环恢复, 瞳孔由大变小, 面色逐渐转为红润;2)收缩压≥60 mmHg, 或者触摸到颈动脉搏动;3)自主呼吸、意识恢复。有上述三项之一维持到院内或者持续时>30 min 判定为成功。
, http://www.100md.com
    2 结果

    在268 例猝死病例中, 复苏成功14例(占5.22%), 其中男9例, 女5 例。追踪随访院内抢救治疗30min~72h 死亡3 例, 康复出院8例。

    3 讨论

    心肺脑复苏经过近60年的探讨与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 但我省现阶段院外猝死患者的复苏成功率仅2.79%[1], 本调查显示我院复苏成功率5.22%, 与发达国家8%的复苏成功率相比差距较大。美国的西雅图自20 世纪70 年代开始, 复苏成功至康复出院者达30%。而我国院外心脏骤停患者的生存率尚不到1%。提高CPR 成功率, 就需缩短急救反应时间。急救反应时间是指急救人员接到求救电话至抵达事发现场所需要的时间。一些发达国家的急救反应时间分别为: 丹麦<3 min, 日本约3 min, 美国4~6 min, 俄罗斯平均4~6 min, 英国8 min, 德国7~10 min, 由此可知: 世界上有反应时间在5 min 以内的国家或地区。总的来讲, 受诸多因素影响, 我国的急救反应时间较长,珠海市城区120急救网络平均急救反应(10.73±2.42)min, 北京市总体120急救平均救护车急救反应时间11 min;本中心2009 年1月~2013年2月, 在接到求救电话后从出发到达现场的平均时间约为8 min , 到患者身边约2 min, 由此可以看出, 当患者发生呼吸心跳骤停至得到CPR 抢救的平均时间也基本是10 min, 而在本组资料中仅1 例患者有第一目击者实施CPR。这势必影响猝死患者CPR 复苏的成功率。因此, 政府在考虑科学配置急救站点的同时, 还应考虑全民培训的问题。
, http://www.100md.com
    近年来, 为了提高猝死的抢救成功率, 最大限度地缩短急救反应时间, 政府及各级医疗机构科学设置急救站点, 缩短急救半径和反应时间, 及时给予基础生命的支持。随着120 在各大城市的普及以及EMSS 的不断完善, 心肺复苏的成功率较前几年有了较大的提高, 但仍不容乐观, 必须在4~6min 内进行有效的CPR, 以有效缩短急救反应时间。然而,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汽车猛增, 交通拥堵已成为社会问题, 也成为延长急救反应时间的重要因素之一, 所以每一位公民掌握急救知识, 成为院外应急急救的重要力量, 更加有效地缩短急救时间, 也是时代的要求。

    现场进行及时有效的CPR是决定复苏能否成功的关键。2000、2005、2010年三次国际CPR 指南均强掉了早初级CPR、2010指南将ABC改为CBA, 要求在第一时间迅速进行规范的人工CPR, 早期单独胸外按压更为重要。在心搏骤停后, 立即进行胸外按压, 此时心脏内有氧合的血液, 即使出现室颤也会在几秒内恢复正常, 而且胸外按压及其后的胸廓回弹有助于肺通气[3]。但在现实生活中, 即便是亲人在身旁猝死, 绝大多数人也只会拨打“120”急救后焦急的等待急救车立刻到达。显示, 每延迟抢救1 min, 成功率下降10%, 抢救的黄金5 min常常被错过。因此, 我们必把院前急救的阵地前移至院外的家庭、公共场所等。笔者建议, 每一位公民, 都应接受现场心肺复苏等院前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一旦目击家庭成员、朋友或同事猝死, 除了拨打“120”, 要立即CPR, 为急救人员赢得宝贵的急救时间。这实际是“生命链”中的第二个环节。美国的西雅图现场复苏初步成功率高, 这与现场第一目击者具有一定急救知识和政府大力推广全民急救知识培训紧密相关。可喜的是, 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也已经开始了对全体市民的急救知识培训, 郑州市“120”急救救援中心于2012年开始推行“急救知识进社区”活动, 普及急救知识, 仅我1号站就先后到社区、学校讲座近十场, 普及几千人, 今年还将延续, 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也能看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郑进, 王红利. 2011年河南省急诊护士抢救院外猝死状况调查分析. 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 2011 , 23(6):711-714.

    [2]姜宇, 刘广明, 蒋之权, 等. 心肺复苏238例回顾分析. 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2009, 7(3):243-244., http://www.100md.com(孙广明 冯东兴 马红旗 康荣叶 杨伟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