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3年第35期
编号:12676287
应当提倡MECT治疗在精神科临床中应用
http://www.100md.com 2013年12月15日 中国实用医药 2013年第35期
     【摘要】 目的 探讨MECT治疗精神疾病的作用, 加速了患者行为的改善。方法 通过MECT治疗以控制精神症状。结果 MECT治疗过程更人性化、更能让患者及家属所接受。结论 适用广泛, 无绝对禁忌证, 安全性好, 疗程短, 节约开支, 减轻患者及家属经济负担, 效果显著。

    【关键词】 MECT;精神科;临床应用

    多参数监护无抽搐电休克治疗, 简称MECT, 也称改良电休克。始于20世纪60年代, 是电休克ECT治疗前用静脉麻醉剂和肌肉松弛剂, 通过电子计算机对大脑分析后, 释放出与大脑电波相一致的微电波, 来控制精神症状, 同时增加血脑屏障的通透性, 增加脑血氧含量, 以营养脑细胞达到控制精神症状的一种治疗方法, 目前是公认的精神科临床治疗上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1]。

    精神病患者是特殊群体, 他们行为受病态思维控制, 随时可能发生自杀、自伤、冲动、伤人、攻击等突发事件, 有的患者由于受病态支配出现自责、自罪、拒食、违拗、极度兴奋、躁动、紧张、木僵等精神症状, 在精神药物治疗效果较差, 或药物治疗不耐受时, 而采用MECT治疗, 但传统的MECT治疗之前的瞬间患者的意识是存在的, 对治疗所带来的痛苦的体验, 窒息、恐惧, 十分深刻, 形成了社会对其传统的ECT治疗的敌视观念, 患者及家属不愿意到医院住院, 因此, 有人传言精神病院不能住, 去住院就过电。
, http://www.100md.com
    近年来, 随着人们对MECT治疗的认识, 同时也认识到了MECT在精神科临床治疗上的重要性, 因此, 加大了对MECT的关注。吉林省脑科医院引进了MECT治疗仪, 在MECT治疗中, 由于麻醉在治疗前诱导, 缓释患者对治疗的恐惧感, 然后在静脉给予肌肉松弛剂的改良方法, 减轻了患者的窒息感, 消除患者恐惧心理, 使患者及家属在治疗上积极配合。明显改善了精神症状, 加速了患者行为功能恢复, 缩短了住院时间, 降低了复发率[2]。

    1 MECT特点

    1. 1 适应症广泛 严重抑郁症有强烈自伤、自杀行为或明显自责、自罪感。焦虑症, 失眠症, 极度兴奋、冲动、伤人者、拒食、违拗和紧张、木僵者。躁狂症, 急性发展期的精神分裂症, 及不能耐受药物治疗和伴发躯体疾病, 同药物治疗相比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能快速控制各类精神病, 从而使精神症状减轻甚至消失, 与用药物治疗有殊途同归的作用, 但起效比药物治疗快。
, 百拇医药
    1. 2 无绝对禁忌证 对大多数患者来说, MECT的不良反应相对少而轻, 严重的并发症也很罕见, 本院开展治疗中, 没有发现过骨折和窒息情况, 现在许多高血压或心脏病及孕妇亦可实行。

    1. 3 安全性好 MECT治疗的安全性甚至比新型药物更高, 仅有短暂的意识障碍及偶尔的轻微头痛, 虽然在治疗过程中导致死亡的危险, 但其概率仅为0.001~0.111。

    1. 4 缩短疗效 近年来, 尽管精神障碍的治疗有了很大进展, 但MECT疗法对于某些疾病类型的患者仍然是最有效, 起效最快和或是最安全的, 尤其是被用作替代那些既无效又不安全的药物时, 有时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节约患者住院开支, 治疗结束, 仍需应用药物来维持治疗, 但缩短了患者住院的时间, 减轻了患者及家属的经济负担。

    1. 5 效果显著 特别是对抑郁症患者更是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成效, 对有严重的抑郁障碍的患者, 一般有60%~90%的有效率。对各类精神疾病是最有效, 起效最快, 最安全的。MECT对90%的患者存显著疗效, 能够快速抑制自杀行为, 对改善抑郁, 抵制兴奋, 改善拒食, 木僵, 对抑郁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而使精神病患者, 尽快摆脱疾病的困扰, 尽快从阴影走出来。
, http://www.100md.com
    1. 6 副作用少 较常见有头痛, 肌肉酸痛, 恶心, 意识混乱, 记忆困难等, 其中头痛, 肌肉酸痛, 恶心症状通常轻微且能通过用药预防或减轻, 意识混乱和记忆困难者, 治疗效果症状即可减轻。

    2 结论

    MECT适用于各类精神障碍, 尤其对抑郁症, MECT作为改良的ECT治疗, 其治疗过程更加人性化, 更能让患者及家属所接受, 适用广泛, 无绝对禁忌证, 安全性好, 缩短疗程, 节约患者开支, 减轻了患者及家属的经济负担, 效果显著, 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周小东. 现代电抽搐治疗理论与实践. 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 李凌江. 精神科护理学. 第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百拇医药(张立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