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5年第16期
编号:12600504
人工股骨头置换与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临床对比
http://www.100md.com 2015年6月5日 中国实用医药 2015年第16期
     【摘要】 目的 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中的应用疗效。方法 120例股骨转子间骨折老年患者, 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人工股骨头置换组(65例)和内固定组(55例), 分别接受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及内固定术治疗, 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以及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人工股骨头置换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均明显优于内固定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3个月髋关节功能评分(Harris评分)明显高于内固定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内固定术治疗相比,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效果更好, 术后并发症少, 有利于术后恢复, 更早负重。

    【关键词】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内固定术;股骨转子间骨折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5.16.073

    股骨转子间骨折指的是股骨颈基底至小转子水平以上部位所发生的骨折, 也是老年人常见的损伤。由于转子部血液循环丰富, 骨折后极少不愈合[1]。目前, 临床上仍以内固定为主, 有关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还存在争议。为进一步探讨两种治疗方案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现将本院收治的120例患者进行分组治疗, 报告如下。
, 百拇医药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3月~2012年12月本院收治的120例股骨转子间骨折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 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人工股骨头置换组(65例)及内固定组(55例)。人工股骨头置换组中男38例, 女27例;年龄58~76岁, 平均年龄(66.7±4.2)岁;骨折分型(Evans分型):Ⅲ型32例、Ⅳ型25例、Ⅴ型8例;致伤原因:跌伤25例、交通伤29例、坠落伤11例。内固定组中男35例, 女20例;年龄55~77岁, 平均年龄(66.2±4.5)岁;骨折分型:Ⅲ型30例、Ⅳ型20例、Ⅴ型5例;致伤原因:跌伤20例、交通伤25例、坠落伤1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治疗方法 人工股骨头置换组:选择全身麻醉或硬膜外麻醉, 在麻醉诱导期应用抗生素。选择髋关节后外侧作切口, 打开关节囊, 充分显露股骨颈、骨折部位, 并保留小转子及大转子位置的大骨块。分别在大、小转子的骨块上钻孔, 经钢丝缠绕捆绑与股骨上端, 尽量解剖复位, 并保持股骨矩。对于股骨矩依旧完整的患者可在股骨小转子上15 mm处截骨、切除头颈, 整复小转子及其上方股骨矩, 并采用钢丝环形固定。对于小转子粉碎性骨折患者可不保留股骨矩, 使用骨水泥重建股骨矩。老年患者骨质疏松、骨皮质偏薄, 在扩髓时要从小到大依次扩大股骨近端髓腔。以标准骨水泥技术使骨质与骨水泥接触良好并牢固固定假体。插入人工股骨柄, 保持假体5~10°前倾角。若小转子及股骨矩未保留, 则将假体柄以与股骨额面呈12~15°前倾角的方向插入髓腔。带骨水泥固化后整复假体、缝合假体, 负压引流。内固定组:手术入路同上, 将骨外侧肌经后缘适当剥离, 显露大转子, 在牵引直视下复位, 解剖钢板固定。
, 百拇医药
    1. 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以及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人工股骨头置换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均明显优于内固定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且术后3个月Harris评分明显高于内固定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老年人因骨质疏松容易出现股骨转子间骨折, 且一旦骨折多为严重性、粉碎性、不稳定型骨折, 还伴有髋内翻、下肢短缩等。临床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关键在于尽量恢复肢体功能、减少髋关节畸形、降低死亡率。内固定术治疗需要患者骨质相对坚硬作为基础, 然而老年患者骨质疏松严重、骨质稳定性降低, 一般内固定治疗效果不佳或难以进行[2]。因此, 内固定作为广泛应用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方案, 对老年人来说骨近端解剖钢板内固定的实际效果并不好, 甚至还可能因固定不当或移位而引起畸形或局部骨折塌陷[3]。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能重建股骨矩, 此股骨矩处于股骨颈和股骨干连接位置的后方, 由多层致密骨组成, 向上与股骨颈后侧骨皮质相连, 向下与小转子下股骨干相连, 有助于提高股骨颈和股骨干相连出的承重能力, 此处也是人体直立时承重最多的位置[4]。另外,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并发症少, 能尽早下床活动、恢复承重, 还能避免二次手术痛苦。本文中, 与传统常用的内固定手术治疗相比,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中更具有优势, 更适合老年患者, 但也要严格把握其手术适应证, 确保手术治疗效果。
, http://www.100md.com
    参考文献

    [1]沈建辉, 史峰军, 李刚, 等.不同手术方法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比较.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3, 28(4):314-316.

    [2]叶鹏翰, 黄雷, 张峰, 等.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不稳定性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中国骨伤, 2011, 24(8):645-647.

    [3]秦之威.不同方法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分析.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3, 27(4):397-399.

    [4]张忠杰, 葛建华, 鲁晓波, 等.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三种手术方法的疗效比较.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09, 23(5):556-561.

    [收稿日期:2014-12-29], 百拇医药(陈翼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