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5年第30期
编号:12579045
微量喂养对减少窒息早产儿发生喂养不耐受的价值(1)
http://www.100md.com 2015年10月25日 中国实用医药 2015年第30期
     【摘要】 目的 探讨早期微量喂养对减少窒息早产儿发生喂养不耐受的价值。方法 82例窒息早产儿(胎龄<37周),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微量喂养组和常规喂养组, 每组41例。常规喂养组于新生儿出生后24~48 h进行常规早产儿配方奶喂养, 微量喂养组于新生儿出生后4~24 h开始进行早期微量喂养。观察对比两组早产儿喂养效果以及喂养不耐受的发生情况。结果 微量喂养组拔管时间、达全量肠内营养时间、光疗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常规喂养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喂养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65.85%;微量喂养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29.27%,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早期微量喂养可以更好地促进窒息早产儿肠胃成熟, 有效降低窒息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窒息早产儿;微量喂养;喂养不耐受;喂养效果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5.30.206
, http://www.100md.com
    窒息是临床上导致早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可引起多系统器官功能障碍, 严重情况下可导致早产儿死亡[1, 2]。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在临床上比较常见, 过早、过量喂养均可引发早产儿多系统器官功能障碍, 引发呕吐、腹胀、胃潴留等喂养不耐受情况, 早产儿更容易出现喂养不耐受的情况, 原因是胎儿胎龄较小, 肠胃发育尚不够成熟, 胎龄越小, 发生喂养不耐受的可能性越大[3, 4]。本文特选择窒息早产儿82例, 探讨早期微量喂养对减少窒息早产儿发生喂养不耐受的价值。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6月~2015年2月在本院出生胎龄<37周、1 min内Apgar评分≤7分的82例窒息早产儿为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喂养组和微量喂养组, 每组41例。常规喂养组男23例, 女18例, 平均胎龄(31.2±2.9)周, 出生平均体重(1608±544)g;重度窒息4例,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9例, 吸入性肺炎7例。微量喂养组男25例, 女16例, 平均胎龄(30.8±3.2)周, 出生平均体重(1567±538)g;重度窒息8例,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12例, 吸入性肺炎10例。两组早产儿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 百拇医药
    1. 2 方法

    1. 2. 1 常规喂养组早产儿给予常规支持治疗, 入院30 min内采用生理盐水洗胃, 禁食24~48 h, 禁食期间进行必要的肠外营养支持治疗, 待早产儿生命体征平稳、肠鸣音正常后, 进行常规喂养(母乳或早产儿配方奶), 首先每次3 ml/kg, 如果吸吮力差或吞咽不协调, 可采用滴管或鼻饲喂养, 根据早产儿日龄的增加, 适当增加奶量。

    1. 2. 2 微量喂养组早产儿给予常规支持治疗, 入院30 min内采用生理盐水洗胃, 于新生儿出生后4 h内开始早期肠道喂养(母乳或早产儿配方奶), 每次0.5~1.0 ml/kg, 每2小时喂养1次, 喂养总量6~12 ml/kg。如果吸吮力差或吞咽不协调, 可予滴管或鼻饲喂养, 如果早产儿耐受情况良好, 适当增加喂养量(每天增加0.5~1.0 ml/kg), 如果发生喂养不耐受, 停止喂养1次后观察情况, 再次喂养如果还存在喂养不耐受情况, 奶量减少至前1 d的量。
, 百拇医药
    1. 3 观察指标 每天测量早产儿体重, 观察记录恢复出生体重时间、达全量肠内营养时间;观察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发生情况:包括呕吐、腹胀和胃潴留的发生情况;记录拔管时间和住院时间。拔管指征:新生儿吸吮、吞咽功能正常, 呼吸功能正常, 无呕吐、腹胀和胃潴留等喂养不耐受情况。出院指征:喂养耐受、生命体征平稳、无并发症, 体重>2 kg, 奶量>20 ml/次, 热卡每天达125 kcal/kg以上。

    1. 4 喂养不耐受诊断标准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诊断标准:①有频繁呕吐的现象(日呕吐次数达到或超过3次);②奶量增加困难或持续减少超过3 d;③胃潴留是前4 h喂奶量的1/2;④腹围增加≥2 cm。有以上任何一项或多项情况的诊断为喂养不耐受。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 百拇医药
    2 结果

    2. 1 两组早产儿喂养效果比较 本研究中微量喂养组拔管时间、达全量肠内营养时间、光疗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常规喂养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见表1。

    2. 2 两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发生情况比较 常规喂养组窒息早产儿中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为65.85%;微量喂养组窒息早产儿中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为29.27%, 喂养不耐受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早产儿由于其自身组织器官发育尚不够成熟, 极易发生喂养不耐受的情况, 据相关报告统计,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在55%左右[5, 6]。目前, 国内外尚无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统一概念和诊断标准。关于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原因, 可能与早产儿胃肠道解剖结构、胃肠道功能、消化吸收功能、胃肠道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等原因有关[7, 8]。

    窒息早产儿喂养中, 过早或过量的喂养, 可能诱发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 但如果过晚喂养(禁食超过72 h), 可能导致新生儿胃肠发育迟缓、酶活性降低、胃黏膜萎缩、胃吸收面积减少等, 进而导致多系统器官功能障碍, 更容易造成喂养不耐受情况[9, 10]。微量喂养是指在出生后早期以<10~20 ml/(kg·d)的奶量进行喂养, 因而, 在新生儿出生后4 h内开始早期肠道喂养, 是窒息早产儿喂养比较科学的方式。在喂养过程中, 需要密切关注胃残余奶量和性质, 如果胃潴留大于喂养量的1/2或有胆汁, 则有必要停止喂养进行观察, 必要时可用生理盐水洗胃后观察。, 百拇医药(杨立)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