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6年第14期
编号:12853614
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临床症状原因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6年5月15日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第14期
     【摘要】 目的 分析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临床症状出现的原因, 总结疾病管理经验。方法 271例行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 随访观察出现的并发症, 分析原因。结果 出现并发症18例, 包括囊袋感染7例、囊袋血肿4例、心脏起搏器综合征3例、电极导线脱位2例、心脏起搏器介导心动过速1例、急性心肌梗死1例。与心脏起搏器植入无关症状71例, 其中住院期间焦虑与抑郁精神症状37例、焦虑与抑郁躯体症状26例、切口肿胀8例。结论 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临床症状集中在术后住院早期, 部分可发生在术后晚期数年后, 需加强术后2周内管理, 落实随访, 加强生活、心理干预。

    【关键词】 心脏起搏器;并发症;围术期管理

    心脏起搏器是一种电子医疗产品, 应用已有60余年历史, 其主要通过微电子技术, 以低能量电脉冲刺激心脏, 使之发生激动和传导功能, 帮助心脏恢复跳动, 心脏起搏器植入是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最有效的方法, 已成功挽救了上百万患者生命[1]。心脏起搏植入治疗技术已非常成熟, 各级医院均有开展, 适应证不断扩大。但手术作为一种创伤性治疗手段, 仍不可避免存在相关并发症, 同时患者因焦虑、抑郁等原因可能出现原发性症状表现[2]。分析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临床症状的发生特点及原因, 对于开展围术期管理具有指导意义。本研究对271例行永久心脏起搏器置植入患者随访观察,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院2010年1月~2014年10月271例行永久心脏起搏器置植入患者, 其中男130例、女141例, 年龄8~89岁、平均年龄(65±9)岁。病态窦房结综合征233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36例、室性心动过速与心力衰竭各1例。单腔起搏器42例、双腔起搏器229例。纳入标准:①临床资料完整;②获得随访。

    1. 2 方法 患者均于锁骨下静脉穿刺植入电极导线, 心房电极固定在右心耳, 右室电极固定在右心室心尖部, 左心室电极经冠状静脉窦固定在心大静脉。患者有详细的档案, 在术后3 d, 1周, 1、3、6个月, 1年时间进行随访, 在达到保用期时, 每3~6个月随访1次。视具体情况调整随访策略。

    2 结果

    2. 1 出现并发症18例 ①囊袋感染7例。3例经全身以及局部应用抗生素好转;3例重新切开彻底清创引流加压包扎治疗1周后重新制作囊袋植入心脏起搏器好转;1例术后感染, 经局部反复彻底清创反复冲洗无效, 取出起搏器, 全身应用抗生素好转出院。②囊袋血肿4例。术后早期发生, 1例冲洗切开清除凝血块、坏死组织, 引流加压包扎, 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切口愈合;3例超声监视下局部穿刺抽吸血肿, 局部加压、药物湿敷好转。③心脏起搏器综合征3例。均发生于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 2例非起搏依赖性患者适当减慢起搏频率, 症状缓解;1例更换起搏器症状消失。④电极导线脱位2例。术后1周内出现起搏以及感知功能不良, X线胸片证实, 手术复位。⑤起搏器介导心动过速1例。出现心室早搏, 以药物控制, 未复发。⑥急性心肌梗死1例。撤回导线, 好转。

    2. 2 与心脏起搏器植入无关症状71例 住院期间焦虑与抑郁精神症状37例、焦虑与抑郁躯体症状26例、切口肿胀8例。

    3 讨论

    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临床症状主要可分为与起搏器相关并发症引起的症状、手术应激引起的症状两个方面, 其中急性症状集中出现在术后1周内, 慢性并发症可发生在术后数年甚至十数年后。

    起搏器相关并发症主要包括囊袋感染、囊袋血肿、心脏起搏器综合征、电极导线脱位、心脏起搏器介导心动过速、急性心肌梗死等。

    囊袋感染是最常见的心脏起搏器相关并发症, 可急性也可慢性, 多数为慢性, 少数发生在术后3 d~2周内。急性感染主要与手术时间过长、起搏器消毒不良、术中无菌操作不严格、患者免疫能力低下、糖皮质激素等有关, 远期感染主要与全身感染、起搏器埋植部位皮肤感染、局部循环障碍等因素有关, 多数感染发生在囊袋局部。需提高操作技术水平, 做好围术期感染预防, 严格无菌操作。

    囊袋积血发生率相对较低, 一般发生在术后2周内, 多数表现为渗血, 与患者自身凝血功能障碍、药物使用、术中未有效止血、术中操作不规范等因素有关。需做好围术期药物管理, 术中加强止血, 轻柔操作, 加强营养支持治疗, 术后平卧、沙袋压迫等方法也可有效预防囊袋积血。对于已发生囊袋积血者, 若病情较轻, 可穿刺抽吸, 若病情较重, 需重新切开治疗。

    起搏器综合征是起搏器植入常见并发症, 患者可表现为咳嗽、乏力、心悸、气短等心律失常表现。研究证实, 只要存在房室分离, 任何起搏模式都可能引起起搏器综合征, 起搏器综合征具体发生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任何植入者都可能发生[3]。对于非起搏依赖者, 可下调起搏频率或启动滞后功能, 使患者自身节律占据主导地位, 可有效缓解症状, 若为起搏依赖, 需更换生理性起搏器, 改变起搏模式, 使起搏更符合生理传导, 以改善患者心脏血流动力学, 进而改善症状。

    起搏器介导心动过速患者可出现心悸等心动过速症状, 双腔起搏器植入产生逆传P波循环形成环形运动型心动过速、心房感知灵敏度过高、自发房性心动过速等都可能引起介导心动过速。调整心房电极、转变起搏模式、用药是处理的主要方法。

    除并发症外, 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还可见抑郁焦虑、胸壁切口疼痛等症状表现, 抑郁焦虑十分常见, 许多患者术后都主诉有各类不适, 但多与并发症无关, 多表现为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的一系列症状, 如便秘、失眠等。这些症状可能影响患者术后数年甚至数十年, 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4], 主治医师需做好术后访视, 加强干预。

    综上所述, 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临床症状包括起搏器相关并发症、无关并发症两个方面, 急性期一般在术后2周内, 需加强管理, 落实术后访视、干预指导。

    参考文献

    [1]陈灏珠, 钟南山, 陆再英.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166-219.

    [2]金建芬. 15例重度依赖心脏起搏器患者进行起搏器更换术的配合和随访.中华护理杂志, 2011, 46(1):91.

    [3]梁锦军, 黄鹤, 杨波, 等.心力衰竭患者起搏器应用调查.医学研究杂志, 2010, 11(39):24-26.

    [4]梁锦军, 杨波, 伍晨.老年患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生活质量的随访研究.心血管康复学杂志, 2011, 20(3):196-198.

    [收稿日期:2015-12-31], 百拇医药(郭慧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