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8年第6期
编号:13238933
椎动脉型颈椎病运用针灸推拿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1)
http://www.100md.com 2018年2月25日 《中国实用医药》 2018年第6期
     【摘要】 目的 观察椎动脉型颈椎病运用针灸推拿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214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 采取数字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107例。对照组采取传统推拿治疗, 观察组在推拿基础上采取针灸治疗, 比较两组临床效果及临床症状功能评分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94.39%优于对照组的77.57%,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眩晕为(12.28±1.24)分、头痛为(1.95±0.05)分、肩颈痛为(3.99±0.34)分、旋颈试验为(4.63±0.46)分、生活及工作为(3.47±0.31)分、心理及社会适应为(16.55±0.16)分;对照组分别为(9.23±0.94)分、(1.74±0.12)分、(3.54±0.33)分、(2.63±0.24)分、(3.00±0.31)分、(15.46±0.15)分, 观察组患者的各项临床症状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灸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效果显著, 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 椎动脉型颈椎病;针灸推拿;临床疗效观察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8.06.037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由颈椎退行性病变导致的疾病, 症状比较严重, 包括耳鸣、眩晕、疼痛以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1]。头痛、头晕常可因颈部突然的旋转而加重。头痛多偏于一侧, 以颞部多见。疼痛多为跳痛、胀痛, 颈部不敢活动, 否则会使头晕、头痛明显加重。颈肌紧张, 痉挛, 病变椎体节段处棘旁可有压痛。斜方肌及胸锁乳突肌痉挛发硬, 旋转试验可加重患者的头晕、头痛症状。该病治疗十分困难, 国内采用的推拿按摩虽然可缓解部分患者的症状, 但效果不能令人满意, 为提高治疗效果, 针灸也被用于颈椎病的治疗中[2]。临床报道针灸推拿对颈椎病的治疗效果显著, 因此对针灸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进行深入研究。本文对针灸治疗该病的方法进行探究, 并且与推拿进行对照, 观察临床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12月~2016年12月收治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214例, 采取数字随机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107例。观察组中男60例, 女47例;

    年龄33~71岁, 平均年龄(45.9±6.8)岁;平均体重(61.6±

    5.0)kg;平均病程(1.9±0.1)年。对照组中男62例, 女45例;年龄30~71岁, 平均年龄(45.2±7.6)岁;平均体重(61.8±

    5.2)kg;平均病程(2.0±0.2)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对照组 本组采取推拿治疗, 手法操作务求柔和沉稳, 不可用暴力、蛮力, 否则可加重病情。患者取端坐位, 医者立于患者身后, 先以轻柔的滚、按、揉等手法在颈项肩部施术, 放松局部痉挛的肌肉, 在颈项部痛点明显的硬性筋结处用揉捻法操作, 力度宜轻柔。将筋结揉开后, 以中、食指在两侧分别同时搓揉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 再以揉拿的手法按揉捏拿颈项及肩井, 并以拇指分别点按风池、风府、大椎、天宗等穴。5 d为1个疗程, 中间休息2 d, 连续治疗

    4个疗程。

    1. 2. 2 观察组 本组在推拿基础上采取针灸治疗, 选风池穴、天柱穴、百会穴、颈夹脊穴、大椎穴作为主要穴位, 选太阳穴、印堂穴、天宗穴、三阴交穴、足三里穴、太溪穴、悬钟穴等作为辅助穴位, 对三阴交穴、足三里穴、太溪穴、悬钟穴进行补法施针, 采用中等刺激, 进针深度在0.5~0.8寸最佳, 30 min/次, 1次/d。5 d为1个疗程, 中间休息2 d, 连续治疗4个疗程。

    1. 3 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治疗后临床症状功能评分。临床疗效评定标准[3]:痊愈:患者颈椎功能已恢复至正常, 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有效:患者颈椎功能有明显改善, 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无效:症状无明显改善。对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功能评分, 心理及社会适应满分20分, 生活及工作滿分4分, 旋颈试验满分

    6分, 肩颈痛满分4分, 头痛满分2分, 眩晕满分16分。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痊愈39例(36.45%), 有效62例(57.94%), 无效6例(5.61%), 总有效率为94.39%;对照

    组痊愈15例(14.02%), 有效68例(63.55%), 无效24例(22.43%), 总有效率为77.57%;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2 两组治疗后临床症状功能评分比较 观察组眩晕为(12.28±1.24)分、头痛为(1.95±0.05)分、肩颈痛为(3.99±

    0.34)分、旋颈试验为(4.63±0.46)分、生活及工作为(3.47±

    0.31)分、心理及社会适应为(16.55±0.16)分;对照组分别为

    (9.23±0.94)分、(1.74±0.12)分、(3.54±0.33)分、(2.63±0.24)分、(3.00±0.31)分、(15.46±0.15)分, 观察组患者的各项临床症状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http://www.100md.com(段彩茹)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