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9年第2期
编号:13394123
1p/19q分子遗传学改变在脑胶质瘤中的临床意义(2)
http://www.100md.com 2019年1月15日 《中国实用医药》 2019年第2期
     2 1p/19q雜合性缺失与肿瘤部位的关系1p/19q杂合性缺失与胶质瘤发生部位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间脑、岛叶、颞叶的胶质瘤经基因检测杂合性缺失常为阴性, 枕叶、顶叶、额叶的胶质瘤则常为阳性[5]。这种差异性在少突胶质细胞瘤中表现尤为突出。实际临床工作中可据胶质瘤发生部位提前选择合适的手术、化疗或放疗等治疗方法, 并可进行疗效和预后预测。据研究, 少突胶质细胞肿瘤可能存有两个亚型, 第一类以存在于颞叶外的1p/19q杂合性缺失阳性少突胶质细胞瘤为主, 另一类为发生于颞叶的1p/19q杂合性缺失阴性少突胶质细胞瘤, 两类都涵盖病理学意义上的少突胶质细胞瘤和少突星形细胞瘤, 前一类组织学意义上更偏向于少突胶质细胞瘤, 后一类则偏向于少突星形细胞瘤[6]。

    3 1p/19q杂合性缺失与胶质瘤治疗及疗效的关系现阶段, 胶质瘤的临床常规治疗仍靠手术、化学药物和放射线。手术切除肿瘤后, 据胶质瘤大小、部位、分类和分级来综合判断进一步治疗, 包括有无放化疗指征及放化疗剂量和疗程的选择, 既要最大程度保护正常细胞, 又要尽量多的杀灭肿瘤细胞。进行精确的组织病理学分型分级分层是治疗胶质瘤最重要的环节。研究发现伴有1p杂合性缺失的胶质瘤患者对放射线敏感, 仅行放射治疗的患者, 1p杂合性缺失阳性者中位存活期为55个月, 阴性者仅6个月[7]。1p杂合性缺失可作为胶质瘤诸多疗效影响因子中一个独立的因素 ......
上一页1 2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311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