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9年第29期
编号:13402457
经皮椎间孔入路及椎板间入路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50例的疗效分析(3)
http://www.100md.com 2019年10月15日 《中国实用医药》 2019年第29期
     2. 2 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的VAS评分及ODI比较 所有患者术后1周、1个月及3个月的VAS评分及ODI均明显低于术前,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传统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是脊柱外科以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金标准, 但其手术切口大, 术中出血多, 容易破坏脊柱稳定结构, 术中对硬膜囊及神经根的牵拉增加了神经根损伤及术后神经根粘连的风险。随着现代脊柱外科的发展, 脊柱微创技术逐渐发展成熟, 并逐步取代传统手术用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964年Smith[1]最早開展化学髓核溶解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1990年Kambin[2]首先提出了三角工作区概念(Kambin三角), 为更大直径内镜在椎间孔区的工作提供了解剖基础。1996年Mathews[3]成功开展椎间孔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2006年Choi等[4]运用椎间孔镜椎板间入路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 解决了由于高髂嵴导致侧路穿刺困难的难题。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椎间孔镜技术为同轴脊柱内镜操作系统(YESS)技术及经椎间孔内镜脊柱系统(TESSYS)技术, YESS技术是经椎间孔Kambin安全三角区进入椎间盘, 手术区域较安全, 不容易损伤硬膜囊和神经根, 但其适应证窄, 难以摘除脱出和游离的椎间盘, 容易导致髓核残留。2006年Hoogland在YESS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改良, 提出TSSSYS技术, 其是经后外侧入路先使用环锯行椎间孔成形, 将工作通道置入椎管内行髓核摘除, 同时可以探查神经根管、硬膜前后间隙, 扩大了椎间孔镜的手术适应证, 提高了手术成功率 ......
上一页1 2 3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294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