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中医疾病
编号:13480500
从络病理论探讨眼针在肺系疾病治疗中的应用(1)
http://www.100md.com 2020年5月5日 《中国实用医药》 202013
     【摘要】 眼针是著名针灸学家彭静山教授创立的一种特色微针疗法, 具有用针小、取穴少、操作简便、患者痛苦少等优势, 在临床中应用广泛并取得明显疗效。但眼针疗法在神经系统疾病及诸痛证的治疗上应用较多, 而在肺系疾病的治疗中应用较少。从络病理论探讨眼与肺络的联系以及眼针应用于肺系疾病的理论基础, 以期为眼针更广泛地应用于肺系疾病的治疗中提供依据。

    【关键词】 眼针;络病理论;肺系疾病;眼与肺络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13.084

    眼针是本院著名针灸学家彭静山教授首创, 在眼眶周围划分眼针穴区(八区十三穴)针刺治疗疾病的一种特色微针疗法, 核心理论为“眼针八区十三穴络脑通脏腑”[1]。目前对眼针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和各种痛证的基础实验及临床研究较多, 对于肺系疾病的应用较少。本文从络病理论分析眼与肺络的联系, 以考量眼针这种操作便捷、患者痛苦少的优势疗法能否更广泛地应用于肺系疾病的治疗。

    1 眼针的特色及优势

    根据华佗“观眼识病”和长期的临床探索, 彭静山教授创立了眼针这种特色微针疗法[2], 并参照五轮八廓学说将眼眶划分为八区十三穴, 穴区按脏腑名称命名, 即为眼针穴区。五轮八廓学说将眼局部与脏腑统一为一个整体, 用眼的生理、病理现象指导疾病的辨证论治 [3]。

    临床上眼针疗法通常选用直径0.34 mm、长15 mm的不锈钢针, 每种疾病取眼区2~5穴进行快速浅刺, 由于眼针具有用针小、取穴少、针刺浅的特点, 因此其具有操作简便、患者痛苦少的优势。眼针虽为局部取穴的针刺疗法, 起到的却是整体调节作用, 既能单独影响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 又能影响其相互配合的协同作用, 针刺眼针穴区可诱发多种生理过程改变, 参与多个脏腑经络的病理状态调整, 以起到通调气机、平衡阴阳的治疗目的[4]。

    眼针治病的取穴原则包括循经取穴、脏腑取穴、三焦取穴、观眼取穴, 临床取穴时根据患者主诉及症状四诊合参辨证取穴, 有机结合四原则以确定治疗方案。眼针的进针方法包括眶外横刺法、眶内直刺法、点刺法、双刺法等[5]。由于临床需要还出现了要求针尖到达骨膜的眶外斜刺法, 或主穴以直刺法强刺激、配穴以横刺法为辅的一些特殊刺穴方法[6]。留针时长以10~30 min为多, 目前临床倾向于适当延长留针时间以增加刺激量而保证针刺效果, 且在安全的前提下可带针活动患处以增强针刺效果[7]。

    眼针符合中医学“见微知著, 司外揣内”的整体观念, 观察眼睛的变化及其局部表现以了解人体内部脏腑器官的情况。现代医学从分子细胞学、微循环学、生物全息理论等方面对眼针的原理进行了研究探讨。中医学中所述的白睛络脉即为球结膜下的血管。不同疾病其微血管的形态改变不同, 相同疾病的不同证型微血管的形态改变也不相同。躯体可以通过体液和神经将躯体的病变、信息反映在眼睛上。眼部每个穴区皮下浅筋膜内均有丰富的躯体感觉神经和丰富的血管网, 血管网上有丰富的内脏感觉神经末梢[8]。近期研究发现, 眼针能改善大鼠24 h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其机制与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升高、细胞脂质过氧化物(MDA)明显下降, 脑组织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水通道蛋白4(AQP4)表达下调, 脑组织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上调有关, 且眼针与体针差异不明显。这些研究均在进一步证实眼针的科学性及疗效机理[9-11]。

    2 眼针治疗肺系疾病的络病学理论基础

    2. 1 眼赖于肺络气血滋养 肺络是肺脏发挥各种生理功能的重要组织和通路。肺为气之祖, 主气司呼吸, 肺络既是全身之气运行的通道, 也是肺内气体交换、呼浊纳清和宗气生成的通道。肺朝百脉, 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经络会聚于肺, 而肺络既为血液流经的通道, 也是血液汇聚之所。因此, 肺络既为气络又属血络, 主生成宗气与新鲜血液, 全身气血的生成与运行皆与肺络相关。目之能视, 有赖于目中气血涵养。目为宗脉之所聚, 是人体络脉最为丰富的器官。目结构精细, 为络脉汇集之处[12]。《靈枢·决气篇》中说:“目病虽多由肝, 但常统于肺。”肺主宣降功能正常, 肺络气血通利, 目得气血津液的温煦濡养, 则能正常发挥其主视瞻, 视万物的功能。《证治准绳·眼目集》曰:“内有大络六, 谓心、肺、脾、肝、肾、命门各主其一。中络八, 谓胆、胃、大小肠、三焦、膀胱各主其一。外有旁支细络, 莫知其数, 皆悬贯于脑下, 通畅血气往来以滋于目。”目中血络多属细小络脉, 尤以孙络最为丰富, 是五脏六腑之气血上养于目的通道[13]。肺脏通过肺络化生气血, 为目中气血化生来源, 再通过肺气的宣发肃降作用, 经络脉渗灌气血以滋养眼目。

    2. 2 眼与肺络间接相连 《灵枢·大惑论》曰:“五脏六腑之精气, 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 骨之精为瞳子, 筋之精为黑眼, 血之精为络, 其窠气之精为白眼, 肌肉之精为约束, 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 后出于项中。”《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 “十二经脉, 三百六十五络, 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 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灵枢·五脏生成》曰: “诸脉者, 皆属于目, 目得血而能视”。《太平圣惠方》言:“明孔遍通五脏, 脏气若乱, 目患即生。”以上论述说明眼与五脏六腑皆密切相关, 眼为五脏六腑之精气汇聚之所, 十二经脉及周身络脉均直接或间接与眼相连。手太阴肺经虽未直接通于目, 但其通过经络系统与目间接相连, 肺经病变可以通过经络系统传导而表现于眼部。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表里, 大肠经与足阳明胃经相接续, 而足阳明胃经过目内眦, 手太阴肺经由此与目相连。足厥阴肝经“系目系”, 其支脉从肝分出, 通过膈肌, 向上流注于肺, 接手太阴肺经, 因此手太阴肺经又通过足厥阴肝经而与目连接。此外, “眼针八区十三穴络脑通脏腑”是眼针理论的核心思想, 眼络于脑, 而脑络又与肺络密切相关。《灵枢·经脉》曰“手太阴之别, 名曰列缺, 起于腕上分间, 并太阴之经, 直入掌中, 散入于鱼际。其病手兑掌热, 取之去腕一寸半, 别走阳明也。”指出手太阴肺之络脉络于手阳明大肠经, 阳明经上行头面与脑络相连, 因此肺脑络脉相通。《证治准绳》曰:“气轮者, 目之白睛是也, 内应于肺, 西方庚辛申酉之令, 肺主气, 故曰气轮。金为五行之至坚, 故白珠独坚于四轮。肺为华盖, 部位至高, 主气之升降。”说明肺为气轮, 位在白睛。白睛与肺络之气密切相关, 白睛形态功能正常依赖于肺络气机的升降调和。因此肺络受病, 白睛上也会出现相应的脉络变化。, 百拇医药(李婷婷 白丽)
1 2下一页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中医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