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当代医药》 > 2010年第12期 > 正文
编号:12035690
拉米夫定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40例临床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0年4月25日 史桂兰
第1页

    参见附件(620KB,1页)。

     [摘要] 目的:评估拉米夫定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疗效,提高生存率,观察血清乙型肝炎病毒(HBV)DNA转阴率。方法:将4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分为治疗组20例,给予拉米夫定100 mg,每天1次口服,治疗6个月,同时给予护肝、支持及对症治疗。对照组20例不用抗病毒药物,给予护肝、支持及对症治疗。结果:治疗组血清HBV DNA的持续转阴率大于对照组,肝功能明显好转。结论:拉米夫定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可稳定病情,改善肝功能,延长患者生存期。

    [关键词] 拉米夫定;乙型肝炎;肝硬化;药物治疗

    [中图分类号] R512.6+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4(c)-058-01

    全球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约3.5亿,每年有50~100万患者死于HBV感染相关疾病[1]。我国也是高发地区,其中慢性乙型肝炎随着病情的进展而发生为肝硬化和肝癌已是事实。但最有效的方法为接种乙型肝炎疫苗预防HBV感染。据国内外研究报道,使用拉米夫定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获得了临床疗效,降低了失代偿和肝癌的发生[2]。本科对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进行拉米夫定治疗,观察并与同期综合治疗组对照,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为本院传染科2005~2008年住院患者。临床诊断符合2000年第十次全国病毒性肝炎与肝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肝炎标准[3]。HBV血清标志HBV DNA阳性,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阳性14例,抗HBe阳性26例。其中,男28例,女12例,年龄38~65岁,近6个月内未用抗病毒及影响免疫功能的药物,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超过正常上限。

    1.2 方法

    治疗组20例,给予拉米夫定100 mg,每日1次口服,疗程1~3年,同时给予护肝、支持及对症综合治疗。对照组20例不服用拉米夫定抗病毒药物,并给予护肝、支持及对症治疗。治疗前、治疗期间及治疗结束时,由本院实验室OLympus AU27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分别检测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转氨酶(ALT)、清蛋白(ALB)、凝血酶原时间(PT)、血清甲胎蛋白(AFP)。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 DNA拷贝水平(HBV DNA>1 000拷贝数/ml为阳性,<1 000拷贝数/ml为阴性)。

    1.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算方法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6个月中,治疗组无死亡患者,对照组死亡1例(5%),治疗组无癌变患者,对照组肝癌1例(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肝功能明显恢复18例,对照组为1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用药过程中观察血清HBV DNA持续转阴者:治疗组14例(70%),对照组4例(2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符合以往报道的随着HBV DNA水平下降,ALT持续下降[4]。

    治疗结束时治疗组HBeAg阴性5例,对照组HBeAg阴性1例,治疗组1例出现HBeAg血清转换。

    3 讨论

    拉米夫定属核苷类似物,能迅速降低血清HBV DNA水平,而抑制病毒复制,改善肝脏组织学,延缓肝病进展。有证据表明,其中乙型肝炎肝硬化和肝癌的高危因素是高病毒血症,乙型肝炎e抗原(HBeAg)持续阳性[5],此外还有其他因素。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特别是失代偿性患者中,乙型肝炎病毒(HBV)处于低水平复制,部分患者HBeAg阴性,HBV DNA阴性,仍有部分患者处于高水平HBV DNA复制,伴有肝细胞坏死和炎症。曾研究报道显示,拉米夫定在强效抑制HBV复制的同时炎症活动度降低,尤其是碎屑坏死改善[6]。对于肝硬化患者首选拉米夫定治疗,本组观察结果显示,抗病毒治疗可改善患者的远期预后,包括降低肝硬化失代偿及原发性肝癌的发生,提高生存率,但不能逆转终末期肝硬化和严重并发症。在观察期间只有1例发生HBeAg血清转换,提示肝硬化患者免疫功能低下,难以清除肝细胞内的HBV,需长时间甚至终身用药。

    在长期服用拉米夫定过程中,应定期监测HBV DNA拷贝及ALT,一旦出现病毒载体量升高,并确定拉米夫定耐药,应及时更换其他新一代核苷类药物。

    [参考文献]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620KB,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