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当代医药》 > 2011年第12期
编号:12076263
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手术治疗分析(2)
http://www.100md.com 2011年4月25日 《中国当代医药》 2011年第12期
     2 结果

    以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或完全消失为治愈标准。按Glasgow预后评分(GOS):全部患者中,优良37例,中残3例。平均住院 14 d。

    3 讨论

    3.1 慢性硬膜下血肿临床特点

    慢性硬膜下血肿是一种神经外科临床的常见病之一,是指颅脑损伤3周以上出现症状,位于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具有包膜的血肿。患者头部外伤或同时长期服用药物是发生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起始原因,头部外伤者因头部受矢状位撞击后,脑组织在颅腔内前后活动范围大,脑表面的桥静脉易撕破出现硬膜下血肿[3]。其致病机制是前额、顶部、枕后着力时,因有脑萎缩或脑组织在颅腔内移动度较大,撕破脑表面的桥静脉、静脉窦或蛛网膜颗粒,引发硬膜下的缓慢出血、血液积聚于硬脑膜下腔,形成血肿,然后在周边形成纤维索性包膜,包膜内的血肿逐渐液化而形成的[4]。包膜内层围绕血肿处受血肿炎性刺激,继续新生不成熟的毛细血管并不断渗血,使血肿不断增大,渗出到血肿腔内的血液因凝血酶原、血小板、纤维蛋自原消耗过多,纤溶占主导地位,故而血液不凝,而血肿包膜外层不断纤维化、甚至钙化。本病头伤轻微,起病隐匿,从受伤到发病时间一般为1~3个月,促使血肿不断增大的原因,血肿腔内高渗透压假说已经被否定,目前多认为是与患者脑萎缩、颅内压降低、静脉张力增高及凝血机制障碍等因素有关[5-6]。

    3.2 手术方式的选择

    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治疗目前常用颅骨钻孔引流为首选,手术时间短,可以在局麻下施行,操作简单,效果受到一致好评,已成为治疗 CSDH的经典方法[7]。定位于血肿最厚处钻孔 ......
上一页1 2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136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