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当代医药》 > 2011年第23期 > 正文
编号:12118970
口服双歧杆菌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50例临床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1年8月15日 李文华
第1页

    参见附件(2019KB,2页)。

     [摘要] 目的:评价口服双歧杆菌片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疗效。方法:将本院收治的新生儿病理性黄疸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给予蓝光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口服双歧杆菌片。观察两组疗效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分别为60%和100%,对照组分别为22%和94%,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中胆红素浓度低于对照组,胆红素下降幅度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观察组黄疸消退时间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儿的依从性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无明显差异。结论:口服双歧杆菌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疗效满意,建议临床推广。

    [关键词] 胆红素;黄疸;茵栀黄注射液;双歧杆菌

    [中图分类号] R722.17[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11)08(b)-077-02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常见的生理和病理现象,正常人血清胆红素含量为3.4~13.7 μmol /L,若超过25.7~34.2 μmol/L即出现黄疸。但新生儿皮肤血管紧张丰富,色泽红润,血清胆红素含量达51.3~68.4 μmol/L时肉眼才能辨出黄疸。新生儿黄疸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对神经系统可产生损害,因此对新生儿黄疸的治疗非常重要[1]。一般治疗方案有药物治疗、光疗、换血疗法、清蛋白、中药茵栀黄注射液等。本院对收治的新生儿黄疸患者使用蓝光联合口服双歧杆菌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均为本院2009年6月~2010年6月收治的新生儿黄疸患儿100例,其中,男性60例,女性40例,年龄12 h~4个月,将100例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疾病的严重程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出生后24 h内出现黄疸,胆红素浓度>102.0 μmol/L;足月儿血清胆红素浓度>220.6 μmol/L;早产儿>205 μmol/L;血清胆红素每天上升>85.0 μmol/L;黄疸持续时间较长,超过2~4周或进行性加重,或退而复现[2]。

    1.3 排除标准

    合并婴儿肝炎综合征、胆道闭锁患者。

    1.4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抗感染、碳酸氢钠、蓝光、静脉能量合剂(维生素C、维生素B),据病情必要时使用清蛋白、静脉用丙种球蛋白等。在上述治疗基础上,观察组给予口服双歧杆菌片,每次1片,2次/d,连用5 d。给予蓝光24 h,必要时重复照射,以波长425~475 mu蓝光最有效,光疗时患儿应裸体,要保护眼睛及生殖器[3-4]。

    1.5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疗效、血清胆红素、黄疸消退时间等指标。日常测量用黄疸测量仪,取2次平均值。

    1.6 疗效评价标准

    显效:治疗5 d皮肤黄疸完全消退,血清胆红素或经皮测胆红素指数正常;有效:治疗5 d皮肤黄疸减轻,血清胆红素或经皮测胆红素指数未完全消退;无效:治疗5 d皮肤黄疸无明显变化,血清胆红素或经皮测胆红素指数下降不明显甚至上升[5]。

    1.7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录入和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治疗后疗效的比较

    见表1。

    2.2 两组患儿治疗后黄疸消退情况

    治疗组治疗后血中胆红素浓度低于对照组,胆红素下降幅度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治疗组黄疸消退时间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2。

    2.3 治疗方式的依从性比较

    观察组依从性与对照组的依从性无明显差异。

    2.4 两组患儿的不良反应情况

    两组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

    3 讨论

    双歧杆菌片含有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粪链球菌等各种有益菌,经口服后可在肠道内进行声场繁殖,促使肠道有益菌群在短时间内维持在正常菌群的最佳状态,不仅可抑制β-葡萄糖醛酸苷酶的活性,减少结合胆红素的分解,并可促进肠道内结合胆红素转化成粪胆原,随大便排出体外,从而减少了胆红素的重吸收,并增加了胆红素排泄,起到了双重治疗作用[6]。其干预新生儿黄疸的机制可概括为:①迅速建立正常肠道菌群发挥其生理功能;②降低肠道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使胆红素的肠肝循环减少;③降低肠道pH值,促进胆红素从粪便中排泄;④促进肝酶的活性。配合常规的蓝光照射治疗,两者协同有较强的清热祛湿作用,能达到明显退黄效果。

    [参考文献]

    [1]韩旻,袁建强,王君琴,等.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160例病因分析[J].蚌埠医学院学报,2008,6(3):56-58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019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