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当代医药》 > 2011年第35期 > 正文
编号:12144200
我院2008~2011年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1年12月15日 邓卫燕
第1页

    参见附件(1458KB,2页)。

     [摘要] 目的:统计分析本院2008~2011年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本院收集的2008年1月~2011年9月发生的41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病例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组41例不良反应集中在喹诺酮类、大环内脂类、头孢菌素类,其次为克林霉素类,口服药物不良反应仅2例,且不良反应每年发生的数量呈递增趋势。患者不良反应强度分别为Ⅰ级1例、Ⅱ级25例、Ⅲ级11例、Ⅳ级4例,经过处理和治疗,消除36例、好转5例,无一例死亡。结论: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增多且以注射药物为主,临床用药中要注意增加口服药物的应用,减少注射用药以及非必要性预防性用药,增加药物使用的合理性。

    [关键词] 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合理使用;喹诺酮类;大环内脂类;头孢菌素类

    [中图分类号] R978.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1)12(b)-161-02

    抗菌药物是临床治疗中感染控制必需药物,在治疗各类感染性疾病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由于其应用广泛,应用中引发的不良反应也呈上升趋势[1],据相关报道,抗菌药物在我国的不合理使用比例不低于50%,是世界抗菌药物滥用最严重的国家之一[2-3]。作为临床应用最广、种类最多的药物,对其进行临床用药不良反应统计分析,有利于对药品上市后实施再评价,可以为临床用药的安全、合理、有效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月~2011年9月本院共收集41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病例报告,其中,男20例,女21例,年龄1~78岁,平均(46.8±3.42)岁。患者不良反应多为变态反应、静脉炎、药疹以及消化道、呼吸道、血液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等多个系统的不良反应。

    1.2 治疗方法

    对患者不良反应的具体症状、临床用药、不良反应强度等进行综合分析,依据分析结果决定是否用药治疗,以及合理处理方法、用药治疗方案。对于水电解质出现紊乱的患者实施水、电解质的补充;对于过敏严重的患者给予氯苯那敏或氯雷他定治疗,并行苯海拉明的肌内注射;对于过敏性休克者,采用0.5~1.0 mg肾上激素治疗,必要时加用5~10 mg的地塞米松;对于器官功能受损患者实施对症治疗。

    1.3 不良反应强度分类和处理

    采用国家药品不良反应检测中心发布的不良反应因果关系及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不良反应分类标准,对患者不良反应强度分类,Ⅰ级:具有致命性或对生命有威胁,紧急处理并立即停药,或持续1个月以上可忍受性不良反应者;Ⅱ级:不良反应明显,各器官检验异常或存在病理、生理性改变,对康复具有直接性影响,换药并做特殊处理,或持续7 d以上出现可忍受性不良反应;Ⅲ级:不良反应难以忍受,对康复不存在直接影响,减药或停药,并采取一般性措施对症处理即可,恢复较快;Ⅳ级:不良反应可以忍受,对康复不存在直接影响,无需减药或停药,无需处理或经一般处理即可较快恢复。

    1.4 观察项目

    对患者不良反应治疗效果、抗菌药物种类分布、给药途径等进行观察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本组41例不良反应中,男20例,女21例,男女比例为1∶1.05;年龄1~78岁,其中,18岁以下9例,18~60岁27例,60岁以上5例;5例患者存在过敏史和不良反应史。

    2.2 治疗和处理结果

    本组41例不良反应患者不良反应强度分别为Ⅰ级1例,Ⅱ级25例,Ⅲ级11例,Ⅳ级4例。经过处理和治疗,不良反应消除36例(87.80%),好转5例(12.20%),无一例死亡。

    2.3 不良反应中抗菌药物分布

    2008~2009年抗菌药不良反应还相对不集中,13例不良反应,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大环内脂类、抗结核类、喹诺酮类、硝基咪唑类、青霉素类均有涉及,且包含有口服药(抗结核类)不良反应;2010年不良反应开始集中,11例不良以头孢菌素类居多,其次为喹诺酮类、大环内脂类、克林霉素类,均为注射类药物不良反应,未出现口服药物不良反应。2011年1~9月17例不良反应集中在喹诺酮类、大环内脂类、头孢菌素类,其次为克林霉素类,也未有口服药物不良反应。不良反应每年发生的数量呈递增趋势,见表1。

    3 讨论

    抗菌药物在临床使用中较其他药物存在较多的不良反应,与其临床应用最广、种类最多药物有关,但其不合理使用也是导致不良反应增多的主要原因。本次调查中41例不良反应仅在2008~2009年出现2例口服药不良反应,其余多为注射药物,说明不良反应主要是注射给药引起,也从侧面表明近年来口服用药相对减少,患者和临床医师过多依赖于注射类药物治疗。调查中引发不良反应的药物种类以喹诺酮类、大环内脂类、头孢菌素类居多,其次为克林霉素类,这主要是因为头孢菌素类具有较广的抗菌谱和确切的临床疗效,喹诺酮类、大环内脂类无需皮试、抗菌谱较广,深受临床医师欢迎,临床应用较广,但也与药物的不合理使用或滴速较快有关。

    本院使用的大环内酯类多为阿奇霉素,其对临床常见的多种致病菌均存在抗菌作用,可对细菌蛋白产生抑制作用,抗菌谱广,不良反应较多,主要表现为恶心、腹泻、头痛、腹痛,还可引发青少年及儿童过敏性休克、中毒性肝炎、白细胞减少、药疹等,变态反应最为常见,本次调查41例不良反应中阿奇霉素引发的就有9例,临床应用中应注意严格把握用药指征、剂量和速度及配伍,以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喹诺酮类药物具有抗菌效果好、抗菌谱广的特点,全人工合成,主要用于外科手术感染预防及抗感染治疗,涉及药品包括左氧氟沙星、诺氟沙星、环丙沙星、加替沙星、莫西沙星、氟罗沙星、洛美沙星、依诺沙星、司帕沙星和培氟沙星,其临床应用近年来呈增多趋势[4],以左氧氟沙星多见,其被广泛用于各种皮肤软组织及泌尿道、呼吸道感染治疗,细菌清除较好、疗效高,主要是对皮肤、中枢神经、肠胃及呼吸系统造成的不良反应有效,最典型的是喹诺酮类药物的变态反应[5-6],是由315~400 nm波长紫外线照射引发药物产生光敏反应[7],进而引发患者发生荨麻疹、皮疹以及头痛、头昏等症状。另据相关报道[8],该类药物还具有神经毒性、软骨损伤等不良反应,临床应注意不宜在孕妇及发育期儿童中使用。严格控制用药指征内用药以及药物剂量、给药速度,并避光给药。

    头孢菌素类的抗菌谱较广、安全性较好有点,是目前严重感染疾病临床治疗首选药物,但随着其应用的日益广泛,不良反应数量也日益增多,主要集中在荨麻疹、皮疹、休克等各种变态反应,可能与给药剂量、速度及联合用药过多有关,临床应用中应引起重视。

    综上,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增多且以注射药物为主,临床用药中要注意增加口服药物的应用,同样疗效下,减少注射用药,并严格把握各类药物的用药指征,减少非必要性预防性用药、联合用药、长疗程用药、过大剂量用药,增加药物使用的合理性。

    [参考文献]

    [1] 吕卫红,江君微,朱良荣.192例药物不良反应分析[J].医药导报,2007, 26(7):819-820.

    [2] 孔永红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458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