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当代医药》 > 2012年第7期 > 正文
编号:12188101
高尿酸血症患者血浆尿酸水平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相关性研究(2)
http://www.100md.com 2012年3月5日 招钜泉 谢冰 袁程伟
第1页

    参见附件(2152KB,3页)。

     1.2 研究方法

    采用7.5 MHz线阵分析探头,对所有入选者进行双侧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于颈总动脉分叉近端1 cm 处后壁或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最厚处进行测量,纵向超声显像可表现为由相对较低回声分隔的2 条平行亮线,2线间距离即为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测量2次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取2次测量值的平均值为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值,颈动脉内中膜厚度>1.0 m为内膜增厚。尿酸检测采用酶偶联测定法,试剂由东菱公司提供,检测仪器为日7060全自动化分析仪。高尿酸血症患者予碳酸氢钠(1.0 g,tid)和别嘌呤醇(100 mg,bid)口服治疗,以及控制血压/血糖、调节血脂和抗血小板等心脑血管疾病一级预防,随访6个月按上述方法重复测量CIMT。

    1.3 统计方法

    定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定性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组间比较采用one-way ANOVA或卡方检验,采用Pearson或Spearman秩相关分析血浆尿酸水平与CIMT关系,P < 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由表1可见,与对照组相比,高尿酸组人群血浆尿酸水平明显升高,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以此同时,两组人群心脑血管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脂血症、2型糖尿病、抽烟百分率以及体重指数(BMI)均无明显差别。

    2.2 两组人群CIMT比较

    由表2可见,与对照组相比,入院时,高尿酸组人群CIMT明显增大(P < 0.05);降尿酸治疗6个月后,高尿酸组患者血浆尿酸水平明显下降[血浆尿酸水平(418±20) μmol/L vs(587±46) μmol/L,P < 0.05],且CIMT明显低于入院时[(0.84±0.06) mm vs (0.96±0.04) mm,P < 0.05]。Pearson相关分析提示,高尿酸血症患者血浆尿酸水平与CIMT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 = 0.864(P < 0.05)。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高尿酸血症患者血浆尿酸水平升高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r = 0.864,P <0.05),降尿酸治疗结合控制血压/血糖、调节血脂、抗血小板等治疗,能够有利于逆转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既往研究证明[5-6],动脉硬化与多种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肥胖、吸烟等明显相关,积极控制上述危险因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动脉硬化的进展。颈动脉是动脉硬化的好发部位,因此,检测颈动脉硬化程度有利于评估全身动脉硬化程度以及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是反映颈动脉硬化程度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的指标之一,且其具有无创、检测方便、经济等优点[7-8],近年来被广泛运用于临床检查。近年来,有研究发现[9-10],血浆尿酸水平的升高,除导致痛风性关节炎以及痛风性肾病外,还可能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但血浆尿酸水平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程度的关系目前尚未明确。本研究结果表明,基线资料相似的两组人群,随着血浆尿酸水平的升高,其CIMT水平呈逐渐增加趋势,经6个月降尿酸以及心脑血管疾病一级预防治疗,随着血浆尿酸水平降低,其CIMT水平也逐渐降低,我们认为,这可能与如下机制有关[11-12]:(1)血浆尿酸水平的下降,可以改善全身交感神经系统以及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活性,减少内膜成纤维细胞的增殖以及胶原纤维的形成;(2)血浆尿酸水平的降低,可以减少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发作以及减轻肾功能的损伤,从而能够减少炎症因子如IL-1和TNF-α的表达,进而能够减轻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损伤;(3)血浆尿酸水平的降低,还能够改善精氨酸代谢途径,增加一氧化氮的合成,从而能够改善血管的收缩性,促进毛细血管的扩张,改善局部微循环,减少血小板聚集。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高尿酸血症患者血浆尿酸水平与颈动脉内中膜的厚度呈正相关关系,检测血浆尿酸水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预测颈动脉硬化程度,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Winbeck K,Kukla C,Poppert H,et al. Elevated C-reactive protein is associated with an increased intima to media thickness of the common carotid artery[J]. Cerebrovasc Dis,2002,13(1):57-63.

    [2] Stein JH,Korcarz CE,Hurst RT,et al. Use of carotid ultrasound to identify subclinical vascular disease and evaluate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 a consensus statement from American Society of Echocardiography carotid intima -media thickness task force endorsed by Society for Vascular Medicine [J]. J Am Soc Echocardiogr,2008,21(2):94-111.

    [3] 娄刚.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超声和颅外颈动脉CTA 检查[J]. 中国现代医生,2005,46(1)158-159.

    [4] Lekakis JP, Papamichael CM, Cimponeriu AT, et al. Atherosclerotic changes of extracoronary arteries are associated with the extent of coronary atherosclerosis[J]. Am J Cardiol, 2000, 85(8): 949- 952.

    [5] Lorenz MW,Karbstein P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152KB,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