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当代医药》 > 2012年第7期 > 正文
编号:12188069
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分析(2)
http://www.100md.com 2012年3月5日 张辉凯
第1页

    参见附件(1427KB,2页)。

     中药组总有效率为87.69%,对照组为72.5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2.2 两组治疗前后主要症状积分变化

    两组患者的症状改变情况见表2。

    2.3 不良反应

    两组患者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3 讨论

    慢性胃炎患者多以胃部胀痛或隐痛、痞满、饱胀、嘈杂等为主要症状,时有呕恶、嗳气、泛酸等,但部分患者仅仅表现为上腹部胀痛或痞满不适,现代医学证实70%~90%的慢性胃炎其发病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有关[3]。随着内镜检查及病理诊断技术的提高和普及应用,人们对慢性胃炎及其与胃癌关系的认识越来越深入,Hp感染→萎缩性胃炎→肠腺化生及不典型增生→胃癌,这一过程已得到公认,因此要积极治疗慢性胃炎,改善患者症状,减轻他们的痛苦,提高其生活质量。慢性胃炎属于中医中“胃脘痛”、“痞满”等病的范畴, 发病机制为正虚邪实,邪实主要是指寒、热、气错杂为病。病因多为外受寒邪客胃、饮食不节,或七情内郁,肝气犯胃、脾胃虚弱等引起气机失调,临床症状常寒热错杂,虚实并见,气血同病,多脏受累,病久常可有瘀血、痰湿等,但其病机总以寒热互结、胃失和降为主[4]。

    半夏泻心汤为汉代医家张仲景《伤寒论》中“三泻心汤”之首方,由法夏、川黄连、黄芩、干姜、党参、大枣、甘草共7味药组成,主治伤寒少阳证因误下出现“心下满,但满而不痛”的痞证。后世医家用来治疗各种脾胃疾病,特别是幽门螺杆菌所导致的相关性胃炎,可明显减轻临床症状,减轻胃黏膜炎症。病位在脾胃,但每每涉及肝胆,故借半夏泻心汤加味,方中,半夏为君,伍干姜辛温以散脾寒,降逆和胃而消痞,党参、甘草、大枣甘温补虚,以复中焦升降之功能[5]。黄连清热燥湿,芍药甘草缓急止痛。全方融辛甘助阳,酸甘化阴,寒温并用,消补兼施,升降相济于一体,临床再根据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原则加减用药,治疗慢性胃炎疗效显著。本研究中笔者用黄芩、黄连清泻胃中郁热,干姜温里散寒除痞,党参、甘草健脾益气补虚,建曲消导健脾除积,半夏燥湿健胃,理气开结,降逆除痞,柴胡舒肝解郁,升举阳气,一升一降,其气乃通,则痞满除而疼痛止,诸药合用可使寒热除、痞满消、胃肠通。若有兼症,亦可随症加减用之。

    本研究中,笔者研究发现中药组总有效率为87.69%,对照组为72.58%,中药组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中药治疗慢性胃炎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经治疗几个疗程后,中药组的痞满、疼痛、食欲不振等症状有明善改善,患者痛苦减轻,更易于接受此种治疗方法。但是中药治疗还存在煎剂麻烦,不易携带等问题,患者因为各种原因不能长期服用,给临床治疗带来一定难度。另据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黄连、黄芩、蒲公英等清热解毒药,具有一定的抗幽门螺杆菌作用,而木香、枳壳、佛手等行气药则可增强胃肠平滑肌的蠕动,具有类似多潘立酮样的促胃肠动力药作用。因而,用加味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胃炎,既遵循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法则,又与现代医学慢性胃炎的基本治则相吻合,且临床疗效确切,值得进一步研究及推广运用[6-8]。

    诱发和加重本病的因素很多,主要有饮食不节、忧思恼怒、过度疲劳等,因而患者在治疗期间乃至病愈后,不可暴饮暴食、恣食生冷辛辣及肥甘油腻等。因此控制情志,少饮酒吸烟,不过度劳累等,对预防慢性胃炎的发生、疗效提高及减少复发等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万强. 半夏泻心汤在消化道疾病中的临床应用[J]. 陕西中医,2005,26(3):273.

    [2] 柴可夫. 慢性胃炎-疑难病中西医结合诊治丛书[M].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270.

    [3] 刘喜平,李沛清. 半夏泻心汤方配伍与诱导BGL-823细胞凋亡关系的血清药理学研究[J]. 中医杂志,2006,47(2):134-137.

    [4] 张永胜,乔文慧. 加味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1000例[J]. 陕西中医,2008,29(1):23-24.

    [5] 李贤仁. 加味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胃炎60例[J]. 四川中医,2005,23(10):69.

    [6]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427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