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当代医药》 > 2012年第19期 > 正文
编号:12277146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干预的效果评价
http://www.100md.com 2012年7月5日 王海波
第1页

    参见附件。

     [摘要]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干预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本院2009年3月~2011年9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6例,随机分为两组,采用常规护理患者63例为对照组,采用护理干预患者63例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的临床指标。 结果 观察组患者开始下床活动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均明显早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再发心肌梗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有效的护理干预可以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护理方法,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护理干预;效果;评价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7(a)-0135-02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较为严重的冠心病,作用机制为患者的冠状动脉发生急性闭塞后,将引起患者体内的血流发生中断,进而引发缺血性心肌坏死,该病起病急且常伴有持续性的胸骨后疼痛,还具有典型的的心电图动态演变发生,患者的血清酶也会显著升高,最终引发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休克等并发症,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1-3]。急性心肌梗死多发于中老年人群,近年来发病率呈现出逐年升高的趋势,有效的护理干预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远期预后[4-5]。为了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干预的临床疗效,本院选取12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不同的护理干预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6例,年龄36~78岁,平均(60.5±19.2)岁,其中,男性72例,女性54例。所有患者均符合AMI的诊断标准,均无肺气肿、神经或精神疾病。合并高血压的患者31例,合并糖尿病的患者46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采用常规护理患者63例为对照组,采用护理干预患者63例为观察组。两组患者间一般情况(性别、年龄、平均年龄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内容为:患者入院后的常规医学知识宣传,指导患者用药和配合治疗,进行吸氧和日常护理,指导患者饮食方案,患者出院时的常规用药指导,叮嘱其定期进行复查等。

    (1)吸氧护理。对患者给予纠正吸氧,缓解心脏负荷。(2)用药护理。监测患者心率和心律的同时,给予其药物治疗,严密关注尿量变化。(3)饮食护理。告知患者多食用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以缓解病情。(4)日常护理。解答患者的提问,医院常规的宣传知识教育,住院期间限制患者活动,以减轻患者心脏负荷等。(5)康复训练。指导患者第1周绝对卧床,第2周休息为主,适当进行床上四肢活动,逐渐增加运动量。

    观察组采用护理干预,内容为:(1)心理护理。由于疾病的困扰,患者会伴有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医护人员对患者要进行阶梯式心理辅导,耐心讲解治疗的重要性,多与其进行沟通,多给予其鼓励和支持,尽量消除患者的不良心理状况,使其积极主动配合治疗。(2)用药护理。对患者的心率和心律的变化要及时进行监测,给予其必要的药物治疗,观察患者的尿量变化。(3)饮食和排便护理。指导患者尽量多食用清淡易消化的食物,时常指导患者进行床上活动,避免便秘和压疮等并发症的发生。(4)康复训练和病情监测。在患者入院的第1周要绝对卧床休息,第2周开始进行适度活动,时间不宜过长,第3周开始下床活动,但不可做剧烈运动,给予患者必要的吸氧护理,同时监测其各个生命体征的变化,做好心电监护。(5)出院指导。患者出院后仍需要进行后续治疗,指导其进行用药,建立医患联系方法,鼓励其多进行康复锻炼等。

    1.3统计学处理

    数据资料处理使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临床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临床指标比较结果显示(表1),观察组患者开始下床活动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均明显早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再发心肌梗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2.2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比较结果显示(表2),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与患者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有关[6]。治疗过程中,要培养患者通过自身努力养成良好的习惯,积极主动配合治疗,使其达到一种最佳的生理和心理状态,有效的运动疗法和护理干预可以加速患者心脏的早日康复。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可以扩大治疗的临床效果,护理过程中的运动指导可以大幅改善患者的心肌功能,缩短了患者的卧床时间,使其早下床、早活动、早出院成为可能。

    本次研究表明,观察组患者开始下床活动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均明显早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再发心肌梗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有效的护理干预不仅提高了患者的心肌功能,还明显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患者满意度大幅增加,降低了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通过减少患者身体由于长期不活动而引发的衰弱反应,间接减少了不良反应发生的概率。经过改善患者的心脏功能储量,促进患者机体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平衡稳定。有效改善了患者体内冠状动脉的血流状况。消除了患者负性的心理因素对其带来的负面影响。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通过护理干预过程中进行有效的康复运动增加了自身的运动负荷量,锻炼了患者的心肌功能,也可以大幅降低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性,及早进行护理指导的康复活动可以缩短住院时间,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配合治疗,扩大了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有效的护理干预可以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护理方法,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Vikas Raj,RK Sing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a young patient of rheumatic heart disease[J]. Edical Journal Armed Forces India,2011,67(1):77-79.

    [2] Tracy YW,David D,Adrian FH,et al. The Importance of Consistent, High-Quality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Heart Failure Care: Results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s Get With The Guidelines Program[J]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266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