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当代医药》 > 2014年第3期 > 正文
编号:12672799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急性肺损伤大鼠的治疗作用(1)
http://www.100md.com 2014年1月25日 中国当代医药2014年第3期
     [摘要] 急性肺损伤(ALI)是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前期表现,严重时可发展为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及病死率。目前对于ALI的治疗主要以机械通气和对症治疗为主,但病死率仍居高不下。随着干细胞研究的深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对ALI的治疗作用被逐渐认可。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归纳了BMSCs通过增殖分化、抑制炎症反应、免疫调节等方面治疗ALI的机制与特点。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急性肺损伤;移植

    [中图分类号] R5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01(c)-0188-04

    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是由非心源性的各种肺内、外因素引起的,呈急性、进行性呼吸衰竭临床表现的疾病。ALI可由多种不同的病因引起,发病率与病死率也因病因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在疾病的后期能迅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1]。随着近年对于干细胞研究的逐渐增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移植后能增殖分化修复肺组织结构、调节肺内凋亡机制,抑制炎症及免疫调节的能力[2],越来越受到呼吸疾病研究工作者的重视,有望成为治疗ALI的新方法。

    1 ALI

    1.1 ALI的发病机制

    ALI/ARDS多由相关的临床疾病引起,可以分为肺内因素和肺外因素。肺内因素包括肺炎、误吸、挫伤、栓塞、吸入性损伤和缺血-再灌注。肺外因素包括肺外脓毒症、创伤、烧伤、大量输血、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毒与急性胰腺炎等[3]。病理特征主要有肺泡上皮细胞和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进而两者通透性增加,造成弥漫性肺间质水肿,肺泡充满富含蛋白质的渗出液,约72 h后形成透明膜,导致肺容积减少、肺顺应性降低、严重的通气/血流比例失调。临床上表现为进行性血氧降低和呼吸窘迫,肺部影像学上出现斑片状以至大片状的浸润阴影[4]。

    1.2 ALI的诊断

    1994年欧美联席会议提出了ALI/ARDS的诊断标准[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也于2000年提出了我国ALI/ARDS的诊断标准。①有ALI/ARDS的高危因素;②急性起病、呼吸频数和(或)呼吸窘迫;③低氧血症:ALI时动脉血氧分压(PaO2)/吸入氧分数(FiO2)值≤300,ARDS时PaO2/FiO2≤200;④胸部X线检查显示两肺浸润阴影;⑤肺动脉楔压(PAWP)≤18 mm Hg或临床上能除外心源性肺水肿。同时符合以上5项条件,可以诊断为ALI或ARDS[5]。

    1.3 ALI的流行病学现状

    据美国华盛顿医疗中心统计,在美国的重症监护病房(ICU),每年约有190 000例患者诊断为ALI,而在急诊科接受机械通气的非创伤患者中,符合ALI诊断标准的比例为8.7%[6]。在普通呼吸病房中,出现急性肺部浸润的患者达66%,其中9%的患者符合ALI的诊断标准,2%的患者诊断为ARDS[7]。有研究显示,1994~2006年,ALI/ARDS的病死率约为43%,与以往相比虽有明显下降,但仍需要极高度的关注[8]。

    1.4 ALI的治疗现状

    ALI的临床治疗分为药物治疗和机械辅助治疗。药物治疗:皮质类固醇激素、体液管理、神经肌肉阻断剂[9]。机械辅助治疗:低潮气量通气、呼气末正压通气、高频通气与常规通气[10-11]。其他辅助治疗:预防应激性溃疡和静脉血栓,营养支持和治疗相关的伤害等[12]。上述治疗在挽救和维持患者生命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却未能大幅度降低病死率,对于ALI的肺泡浸润、肺泡上皮和毛细血管损坏、肺部及全身的炎症不能很好地统一兼顾,致使病死率居高不下,急需寻求ALI/ARDS更完善的治疗方法。随着对ALI发病机制的研究和上述治疗并发症方法的增加,ALI的治疗重点逐渐转向非机械通气手段。

    2 BMSCs

    有研究显示,BMSCs移植后,能归巢到肺组织损伤部位,并通过释放可溶性因子,减轻肺毛细血管内皮的通透性及肺泡水肿、缓解肺部炎症、促进细胞增殖、抑制细胞凋亡、帮助肺部血管重建等,起到治疗ALI/ARDS的效果[13-14]。下面将从三方面介绍BMSCs移植治疗ALI大鼠的研究现状。

    2.1 BMSCs归巢与增殖分化

    ALI病理改变发展过程中,逐渐出现肺泡上皮受损坏死,成纤维细胞增生和胶原沉积。在BMSCs治疗ALI的研究中,将β-半乳糖苷酶标记的BMSCs经尾静脉输入博来霉素引起的大鼠肺损伤模型中,BMSCs可迁移到肺组织,并分化为具有Ⅰ型肺泡上皮的形态特征及特异性表面标记:T1α和水通道蛋白-5的细胞[15]。Ma等[16]在体外建立了模拟肺部微环境的培养基,植入BMSCs,发现BMSCs能成功分化为具有表面蛋白C(surfactant protein C,SP-C)的人Ⅱ型肺泡上皮细胞特异性表面标志蛋白。将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标志的雄性大鼠的BMSCs在第一时间移植到博来霉素引起的雌性肺损伤大鼠模型中,发现雄性大鼠的BMSCs能快速增殖为移植数目的3倍,同时显现出Ⅱ型肺泡细胞样形态并显著减轻肺部炎症和胶原沉积[17]。有研究证明,移植的BMSCs能归巢到损伤肺组织并增殖分化修复肺部结构,减少肺部结构改变。

    2.2 BMSCs对细胞因子的调节作用

    BMSCs可产生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18],HGF对BMSCs有多重生物学效应。弹性蛋白酶引起的肺损伤大鼠,经鼻腔吸入HGF后,可显著改善肺泡腔的扩大和肺泡壁的破坏。经2周的HGF治疗后,明显提高静态肺顺应性、肺部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细胞角蛋白-19的水平,提示BMSCs分泌HGF有促肺泡新生和动员干细胞修复损伤的能力[19],减缓ALI的小气道闭陷和肺泡萎陷不张。 (廖画 刘华)
1 2 3 4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