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当代医药》 > 2015年第1期 > 正文
编号:12626970
心理引导结合健康教育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不良情绪及服药依从性的影响(1)
http://www.100md.com 2015年1月5日 中国当代医药2015年第1期
     [摘要] 目的 探讨心理引导结合健康教育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不良情绪及服药依从性的影响。 方法 选择本院2013年4月~2014年3月收治的6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内科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心理引导结合健康教育干预,比较两组的服药依从性、护理前后焦虑、抑郁症状及生活质量情况。 结果 观察组的用药总依从率为96.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的SAS、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心理引导结合健康教育能有效缓解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不良情绪,提高其服药依从性,改善生活质量。

    [关键词] 功能性消化不良;心理引导;健康教育;不良情绪;服药依从性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5)1(a)-0140-03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在消化内科疾病中占1/2左右,主要表现为上腹痛、餐后饱胀等,具有病程长、易复发的特点[1],给患者的心理造成伤害,进而影响其治疗依从性,降低临床效果,因此需要给予患者心理引导及健康教育,以消除或缓解患者的情感障碍,提高用药配合度,进而改善其生活质量[2]。本研究在内科常规护理基础上对本院收治的FD患者给予心理引导、健康教育干预,探讨其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3年4月~2014年3月收治的60例F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经内镜、X线、临床检查确诊为FD,排除胃肠道器质性病变、精神异常、肝肾功能不全等患者。其中男36例,女24例;年龄为41~70岁,平均(62.2±2.4)岁;病程为1~26个月,平均(15.0±2.5)个月;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9例,中学32例,小学及以下19例。将入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两组的年龄、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均干预2周。对照组给予常规消化内科护理,包括用药指导、病情观察、饮食干预等内容。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心理引导结合健康教育,具体方法如下。

    1.2.1 健康教育 患者入院时通过宣传手册、电视视频等方式让其“读”“看”FD的相关知识,然后根据患者的认知情况进行针对性讲解,如饮食禁忌、疾病误区、预防方法等[3]。健康教育要循序渐进的推行:①通过口头宣讲、视频观看、病友交流让患者对FD的基本知识(诱因、症状)、治疗方案及预后措施有所了解。②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护士要用热情去感染患者,用知识“灌溉”患者,用关心温暖患者,进而获取患者信任。③提高患者的自我保健能力,一对一指导患者,将相关知识转化为行动,如控制饮食、适当运动、按时睡觉等。

    1.2.2 心理引导 ①病因宣教:强调心理问题在FD治疗中的作用,让其认识到保持心情愉快的重要性,并鼓励患者提高自我修养。②心理疏导:帮助患者客观认知疾病,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需求。对于悲观患者,以鼓励、引导为主;对于孤僻患者,以谈心为主;对于心有疑虑患者,以解释、坦诚为主。另外通过音乐疗法、催眠、运动疗法(八段锦、太极拳)等方式转移患者的注意力[4]。

    1.3 观察指标

    ①服药依从度:通过日常护理、治疗观察及问卷调查完成,包括按时服药、按量用药、即时反应等内容,分为依从、基本依从、不依从,总依从率为依从率与基本依从率之和。②焦虑、抑郁情况:焦虑通过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价,抑郁通过抑郁自评量表(SDS)完成,临界值分别为50分、53分,分数越高表明症状越严重。③生活质量情况:通过问卷调查表完成,包括生理职能、情感职能、心理健康、躯体功能等内容,满分为100分,分数越高表明生活质量越高。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服药依从性的比较

    观察组的用药总依从率为96.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服药依从性的比较[n(%)]

    2.2 两组护理前后SAS、SDS评分的比较

    观察组护理后的SAS、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两组护理前后SAS、SDS评分的比较(分,x±s)

    2.3 两组护理前后生活质量评分的比较

    观察组护理后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表3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x±s)

    3 讨论

    目前FD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但大部分学者认为FD发生是胃肠道激素分泌异常、肠道菌群失调、心理问题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5],特别是心理问题在FD发病、治疗、预后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对FD的干预需要从医学模式向生物-生理-心理模式转变,除改善患者的症状外,更要解决患者的心理问题,提高其生活质量[6]。

    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显示,心理干预在FD患者康复中起着明显促进的作用。苏江华等[7]通过对照分析两种不同护理方法对FD患者焦虑、抑郁状态的影响,提示心理干预(健康教育、认知-行为干预、音乐疗法)能显著缓解患者的焦虑、抑郁症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王一惠等[8]的研究显示,常规内科护理基础上加以心理辅导与健康教育,能提高功能性消化不良综合征(呕吐、上腹痛、饱胀)的治疗效果。本研究借鉴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对本院收治的FD患者给予心理引导结合健康教育干预,其中心理引导包括病因宣教、心理辅导等内容,方法多样,以消除患者不良情绪为目的。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后的SAS、SDS评分显著低于比对照组(P<0.05),提示心理引导与健康教育在改善FD患者不良心理中具有肯定作用。另外,本研究对患者家属进行教育,让家属认识到支持患者的必要性,鼓励家属多陪伴、安慰患者,给予患者心理支持[9-10],同时对家庭条件较差的患者给予最大限度的关爱和帮助,让患者在家庭支持下进一步提高治疗配合度[11-12]。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服药总依从率(96.67%)显著高于对照组(80.00%),提示心理辅导、健康教育、家庭支持护理干预能显著提高患者的依从性,进而提高临床疗效,改善生活质量。 (徐华)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