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当代医药》 > 2018年第9期
编号:13233510
中医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研究进展(2)
http://www.100md.com 2018年3月25日 《中国当代医药》 2018年第9期
     2祖国中医对于胸痹心痛病因的认识

    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中对胸痹心痛的病因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论述,认为是外(风)邪致病;晋代的《针灸甲乙经》认为主要是胸膈瘀血停滞致使胸痹发作;隋代的《诸病源候论》在《内经》基础上提出饮邪致病理论;宋代《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对于心痛病因的总结比较全面,明确指出病因是外感六淫、七情病变、饮食不节、劳役所伤;自后《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对于病因总结越来越全面。中国古籍对于胸痹的病因论述较多,众多医家各抒己见,通过历朝历代医家的不懈努力,病因学体系不断完善。

    2.1外邪入侵,风邪为主

    外邪致病,主要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侵袭。当六气太过或不及,长期处于严寒、酷暑、潮湿环境时人体更容易发病。而致病邪气以风邪最为常见。《内经》首先提出了心痛是由风寒之邪为主的外邪侵犯而发。《素问·至真要大论》记载:“风淫所胜,……心痛支满”,“寒淫所胜,……民病厥心痛”;《素问·气交变大论》曰:“寒乃大行……心痛暴喑”。风邪致病说在胸痹心痛的病因学理论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后世《诸病源候论》《备急千金要方》《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等都论述了风邪致病说。

    2.2七情失调,思虑过度

    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心为神明之主,主司精神意识活动,当七情过极则影响神明之主心的功能活动。《素问·五藏生成篇》记载:“心痹……思虑而心虚 ......
上一页1 2 3 4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289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