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外医学研究》 > 201118
编号:13766366
高频彩超在腹外疝临床分型中的应用与研究
http://www.100md.com 2011年6月25日 《中外医学研究》 201118
     【摘要】目的探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腹外疝临床分型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经临床治疗及手术确诊的30例腹外疝患者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其声像图及血流特点分析并进行分型。结果本组病例共30例,超声诊断为易复性疝11例,难复性疝11例,嵌顿性疝6例,绞痄性疝2例;内容物为大网膜和肠管并存15例,单纯肠管13例,大网膜8例,脂肪组织2例,大网膜和肠管并存伴有积液2例。结论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腹外疝临床分型中的诊断与外科治疗及手术结果对照,超声诊断符合率100%。

    【关键词】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腹外疝临床分型;应用;研究

    腹外疝是由腹腔内的脏器或组织连腹膜壁层,经腹壁薄弱点或孔隙,向体表突出所形成。其病因主要是腹壁强度降低和腹内压力增高所致。传统的方法是靠外科医师的触诊,有一定的盲目性,且与医师的经验有关;既往使用B超检查腹外疝,虽然其穿透力强,但分辨力较差,特别是无彩色血流及多普勒功能,对于疝是否嵌顿难以判断,尤其是对于腹外疝临床分型中的嵌顿性和绞窄性无法判断。而高频彩超纵向分辨力高,对于浅表组织显示良好,能实时地观察肿块的大小、形态、内部回声、疝内容物的活动情况,腹壁的连续性以及肿块内容物与腹腔和周围组织的关系,特别是彩色多普勒的使用,能及时反应肿块内容物血流情况,配合乏氏动作的同时能判断疝是否嵌顿及嵌顿的程度[1],并对疝的临床分型做出准确判断,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可靠的依据,避免了手术的盲目性。自2007年以来笔者查阅有关资料,复习相关文献,在日常工作中对腹外疝患者的超声诊断做了临床分型,与外科医师一起了解患者的治疗情况并跟踪随访,做好登记、统计工作,得出高频彩超在腹外疝临床分型诊断中方法简便易行、诊断率极高,值得在临床推广。
, http://www.100md.com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30例,男28例,女2例,年龄9~90岁,平均67.3岁。病程最短为2个月,最长为7年。患者均因发现腹壁包块、阴囊处包块或包块处局部不适,咳嗽时有冲击感,前来就诊时被检出。

    1.2仪器和方法采用东软SUNNY-38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线阵变频探头,频率5~12 MHz,患者检查前无需特殊准备,常规取仰卧位,探头直接置于腹壁肿块上(或男性阴囊肿块上),涂耦合剂后做纵、横、斜连续多切面扫查,观察肿块的大小、形态、内部回声,内容物的活动情况,腹壁的连续性以及肿块内容物与腹壁和周围组织的关系,特别注意观察内容物血流情况,然后嘱患者做乏氏动作或取坐位、站立位,注意观察肿块大小、形态及内容物有无变化,所有检查结果均详细记录保存与外科治疗及手术结果对比,计算诊断符合率。

    2诊断

    2.1腹外疝的超声声像图特征腹外疝内容物回声特征:(1)较均质的低回声,边界较模糊(内容物为脂肪组织);(2)呈模糊的斑点样,或短粗的条索状中强回声,边界不清(内容物为大网膜);(3)不均质的中粗、模糊斑点样或短条索状中强回声,后方边界不清,同时伴有强弱相间回声或见管状结构(内容物为大网膜和肠管);(4)疝内可见不同程度的液性暗区(伴有积液)[2]。
, 百拇医药
    2.2疝内容物的活动度易复性疝:平卧位时不易发现,当坐位或站立位配合乏氏动作时,可见腹壁包块膨出,疝囊增大、疝内容物增多,并缓慢的穿梭滑动;难复性疝:平卧且探头(或手指)在包块上方加压后,见部分内容物缓慢地回纳入腹腔内,疝囊大小及内容物的多少随体位及乏氏动作改变而变化较小;若疝囊大小及内容物的多少不随体位及乏氏动作改变而变化,即为嵌顿性疝或绞窄性疝。

    2.3彩色多普勒的诊断价值易复性疝,彩色多普勒检查疝内容物均可见较多血流信号[3];当疝内容物为脂肪组织时,CDFI偶可探及星点状血流信号;当内容物为大网膜时,CDFI示:点状或短棒状血流信号,可探及动脉及静脉型血流频谱;当疝内容物为大网膜和肠管时,CDFI示:点状、短棒状或肠壁上多条彩色血流信号,可探及低速高阻动脉频谱和低速连续静脉频谱。难复性疝,CDFI于疝内可探及少量点状、短棒状血流信号。对于嵌顿性疝,疝内容物如未发生坏死时,CDFI于疝内容物可探及极少点状血流信号。绞窄性疝,疝内容物如发生坏死时,CDFI示:其内无血流信号显示[2]。
, 百拇医药
    2.4鉴别诊断对临床难以确定来源和性质的腹壁肿块或腹股沟区、阴囊区肿块,高频超声能清晰地显示腹壁或阴囊的组织结构、肿块大小、形态、内部结构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结合彩色多普勒和乏氏动作,能予以明确诊断。检查时,需与腹壁脂肪瘤、血管瘤,腹股沟区的精索静脉曲张,阴囊区的睾丸炎、附睾炎相鉴别。腹外疝形成时壁层腹膜连续性中断,而腹壁脂肪瘤、血管瘤腹壁回声具有连续性,无中断影像。腹壁脂肪瘤,位置表浅,一般位于皮下脂肪层,有包膜,呈“扁圆形”的中等不均质实性回声。腹壁血管瘤,可有包膜,内回声不均匀,见粗细不均的管状结构交织成网状或蜂窝状的暗区,与腹腔不相通。彩超检查:瘤体内充满较丰富、缓慢的静脉信号,乏氏动作后,肿瘤内彩色血流信号明显增强,蔓状血管瘤则可探及动脉和静脉频谱,以动脉为主,呈双期高速信号,可资鉴别;精索静脉曲张临床表现为立位时,阴囊部优下坠感及轻微胀痛,松弛的阴囊根部局部隆起或可触及一束充盈迂回的条状物。彩超检查:显示精索静脉内径扩张(直径大于3 mm),数量增多,立位或增加腹压式静脉团内的暗区增大。彩色多普勒显示精索静脉血流方向相反[4]。睾丸炎、附睾炎彩超显示睾丸、附睾探体积增大,回声强弱不等、欠均匀;彩色多普勒显示睾丸、附睾内血流信号丰富,血流速度加快。
, 百拇医药
    3结果

    本组病例共30例,超声诊断为易复性疝11例,难复性疝11例,嵌顿性疝6例,绞榨性疝2例;内容物为大网膜和肠管并存15例,单纯肠管13例,大网膜8例,脂肪组织2例,大网膜和肠管并存伴有积液2例;与外科治疗及手术结果对照,诊断符合率100%。

    4讨论

    腹外疝是由腹腔内的脏器或组织连同腹膜壁层,经腹壁薄弱点及孔隙,向体表突出所形成。真性腹外疝的疝内容物必须位于腹膜壁层所组成的疝囊内,借此可与内脏脱出相鉴别[5]。腹壁强度降低和腹内压力增高是腹外疝发生的两个主要原因;临床上根据疝的还纳性和病理改变将疝分为易复性疝、难复性疝、嵌顿性疝和绞窄性疝[5]。高频超声能清晰地显示疝囊、疝囊颈(疝环)、疝内容物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结合多体位检查、乏氏运动、特别是彩色多普勒的应用能实时地反应疝内容物的血流情况,判断疝是否嵌顿,嵌顿程度,为准确诊断疝的临床分型提供了可靠的信息。本组病例共30例,超声诊断为可复性疝11例,难复性疝11例。嵌顿性疝6例,绞榨性疝2例;内容物为大网膜和肠管并存15例,单纯肠管13例,大网膜8例,脂肪组织2例,大网膜和肠管并存伴有积液2例;与外科治疗及手术结果对照,超声诊断符合率100%。高频彩超局部直接探查,方法简便易行,无痛苦,由于其能清晰地显示疝环、疝囊、疝内容物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结合乏氏动作,特别是彩色多普勒血流应用,能明确诊断疝是否嵌顿及嵌顿的程度,并做出准确的临床分型,可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可靠的依据。同时,对腹外疝所形成肿块的诊断提供了便捷、实用、特异性高的检查方法,因此,可作为腹外疝诊断的常规影像检查。
, http://www.100md.com
    综上所述,高频彩超在腹外疝临床分型诊断中与其他检查方法相比具有以下创新之处和优点。(1)本课题采用的高频彩超线阵探头频率最高达12 MHz,由于其采用了高效能的匹配层和强吸收力的背材 ,从而消除了近场干扰,纵向分辨力高,对于浅表组织显示良好,能实时清晰地显示疝环的大小,疝内容物的活动情况以及疝内容物与腹腔和周围组织的关系。(2)高频彩超线阵探头检查时,操作简单不需置水囊,将探头直接放于皮肤上,与皮扶接触较紧密,排除了空气干扰,而B超凸阵探头前场角度小,探查时需置水囊且易受混响伪像,影响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3)采取多体位(卧位、坐位、站立位)配合乏氏动作及局部加压探查,能实时地观察疝囊,疝内容物的变化,对于准确地判断疝环大小,疝是否嵌顿及嵌顿的程度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具有创新点。(4)启用彩色多普勒检查,能实时地观察疝内容物的血流信息,结合二维图像可对疝内容物定性,并且可以判断疝是否嵌顿及嵌顿程度,从而对腹外疝的临床分型做出准确的诊断,具有科学性。(5)高频超声局部直接探查,方法简便易行,无痛苦,由于其能清晰地显示疝环、疝囊、疝内容物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结合多体位检查、乏氏动作和彩色多普勒血流,可判断疝是否嵌顿及嵌顿的程度,对腹外疝的临床分型做出明确诊断,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可靠的依据;而且高频彩超对腹外疝所形成肿块的诊断提供了便捷、实用、特异性高的检查方法,又可作为腹外疝临床分型诊断的影像学检查的首先方法[6],因此,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值得在临床推广。
, 百拇医药
    参考文献

    [1]盛明洪.腹外疝的超声诊断价值.临床超声医院杂志,2007,9(2):124-125.

    [2]周永昌,郭万学.超声医学.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744-745.

    [3]李爱平.超声检查在腹外疝诊断中的应用.现代实用医学,2005,17(7):418-419.

    [4]李泉水,温建中.新编超声显像诊断学.南昌:江西科技出版社,1995:150.

    [5]吴在德,吴肇汗.外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07-408.

    [6]施雪松.腹外疝的超声临床诊断及外科治疗.中外医疗,2008,27(32):139.

    【收稿日期】2011-04-07

    (本文编辑:郎威), http://www.100md.com(戴红梅 钟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