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外医学研究》 > 201118
编号:13766374
针灸禁忌初探
http://www.100md.com 2011年6月25日 《中外医学研究》 201118
     【摘要】针灸作为中医药的治疗方法之一,应用广泛,效果确切,但针灸运用不当也可对患者造成损害,不可不察。掌握针灸的禁忌,才能更好的为临床提供正确的治疗方案,以提高疗效,减少针灸意外的发生。

    【关键词】禁刺;禁灸;针灸禁忌

    《标幽赋》:“拯救之法,妙用者针。”针灸疗法作为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千百年来,对保卫健康,繁衍民族,有过卓越的贡献。但针灸疗法在临床运用时也有许多禁忌,为了防止意外的发生,历代医家都很关注针灸禁忌。《黄帝内经》则是最早提出针灸禁忌的医籍。

    1针刺禁忌

    1.1时间禁忌在中医“天人合一”、“整体观念”以及“三因制宜”的理论指导下,针刺也应顺应天时,如《素问•八正神明论》指出:“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之。”;“天寒勿刺”。《素问•四时刺逆从论》指出“春刺络脉,血气外溢,令人少气……”。《灵枢•阴阳系日月》还提到月份禁忌:“正月、二月、三月,人气在左,无刺左足之阳;四月、五月、六月,人气在右,无刺右足之阳”。《灵枢•五禁》提到日期禁忌:“岐伯曰:甲乙日自乘,无刺实,无发蒙于耳内。丙丁日自乘,无振埃于肩喉廉泉。戊己日自乘四季,无刺腹,去爪泻水。庚辛日自乘,无刺关节于股膝。壬癸日自乘,无刺足胫,是谓五禁。”由此看出内经十分注重针刺时间的禁忌,但后世医家在临床运用时遵从的甚少。
, http://www.100md.com
    1.2部位禁忌

    1.2.1五脏禁刺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针刺若刺中脏器会导致不同程度的损伤,如熟知的刺中肺会导致气胸等。但古人早已注意到这一点,如《素问•刺禁论》曰:“脏有要害,不可不察……刺心中一日死,其动为噫。刺中肝五日死,其动为语。刺中肾六日死,其动为嚏。刺中肺三日死,其动为咳。刺中睥十日死,其动为吞。”明确指出针刺时必须避开五脏。

    1.2.2形体诸窍、血脉禁刺在重要脏器周围刺破血管,亦可使器官失去功能,早造成严重后果。《素问•禁刺论》曰:“刺阴股中大脉,血出不止,死。刺客主人内陷中脉,为内漏为聋。刺膝膑出液为跛。刺臂太阴脉,出血多,立死。刺足少阴脉,重虚出血,为舌难以言。”明确指出大血管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重要通道,如果刺破造成出血不止,则预后不良,甚至死亡。又如《素闻•禁刺论》曰:“刺膺中陷中,肺为喘逆仰息……刺关节中液出,不得屈伸。”此处也提出对于某些形体诸窍不宜或要慎重选用针刺疗法,否则易造成严重后果。
, http://www.100md.com
    1.3病情禁刺

    1.3.1邪正俱衰不宜针刺《灵抠•邪气脏腑病形》曰:“诸小者,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针灸问对》:“若患者形气不足,病来潮作之时,病气亦不足,此阴阳俱不足也,禁用针。”意即当形气与病气俱不足,即邪正俱衰之时,不可针刺。元代窦桂芳在《针经指南》指出: “气赢劣者,不可刺;久病笃危者,不可刺”。张介宾也在《类经•针刺类》提出“重病不利于针,故五虚勿近;实邪最所当用,故五实勿远,益针道难补易泻耳”。在张氏看来,针刺之法主要用于邪实、气实之人,而邪衰气虚之人则不宜针刺,应当调以甘药[1]。

    1.3.2热证不可用刺《灵枢•逆顺》曰︰“无刺熇熇之热”,并明确指出了九类不可刺的热病。

    1.3.3妇女孕期、经期禁忌西晋王叔和《脉经》记载:“怀娠者,不可灸刺其经,必堕胎。”指出妊娠期不可针灸其当月养胎的经脉,否则会导致堕胎。又如《普济方》:“妇人怀孕不论月数,及产后未满百日,不宜灸之。”《针灸大成》记载禁针穴歌:“孕妇不宜针合谷,三阴交内亦通论,石门针灸应须忌,女子终身孕不成。”
, http://www.100md.com
    1.3.4大醉、大怒、大劳、饱食、大饥、大渴、大惊勿刺《灵枢•终始》提出:“凡刺之禁:新内勿刺,新刺勿内……大惊大恐,必定其气乃刺之。”《灵枢•刺禁论》则进一步提出:“无刺大醉,令人气乱;无刺大怒,令人气逆:无刺大劳人;无刺新饱人;无刺大饥人;无刺大渴人;无刺大惊人。”这里说明患者在情绪不稳定和机体状态不良,特别是“大醉、大怒、大劳、新饱、大饥、大渴、大惊”的情况下不宜行针刺,否则不但无效,而且可导致针刺意外。

    2灸法的禁忌

    2.1穴位禁灸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专著 《针灸甲乙经》卷三提出了17个禁灸穴,依次是:头维、脑户、风府、承光、痦门、脊中、丝竹空、承泣、人迎、乳中、渊腋、鸠尾、气冲、经渠、天府、伏免、地五会。如《针灸甲乙经》记载了风府“禁不可灸,灸之令人喑”;脊中“禁不可灸,灸之使人痿”;丝竹空“禁不可灸,灸之不幸,令人目小及盲”。根据历史医学针灸部分的记载统计,古代文献共记载禁灸穴82个,其中经穴80个,经外奇穴2个,阴经(含任脉)穴26个,经(含督脉) 穴64个特定生理情况下禁灸穴16个,即孕妇12个,妇女1个,20岁以上妇女1个,小儿1个;特定病理情况下禁灸穴2个[2]。
, http://www.100md.com
    2.2热证不可用灸“热证禁灸”最早出自《伤寒论》,后世主张禁灸者多沿习此说,并把阳证、热证、实证、阴虚乃至湿热之疾列为禁灸之列。如《伤寒论》116条中列举了许多的热证禁灸:“微微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认为阴虚内热之体,应忌用艾灸,因艾火易伤津液,阴血愈伤而形成焦骨伤筋的严重后果[3]。《景岳全书》也指出,“其有脉数、烦躁、口干、咽痛、面赤、火盛、阴虚内热等证,俱不宜灸,灸之反以助火,不当灸而灸之,灾害立至矣。”

    2.3部位禁灸心脏虚里出、大血管处、皮薄肌少筋肉积聚部位;妊娠期妇女下腹部以及腰骶部,睾丸、乳头、阴部不可灸。颜面部不宜着肤灸,关节活动处不能瘢痕灸[4]。

    2.4人神所在不宜针灸在《黄帝明堂灸经•人神所在不宜针灸》提出:“一日在大趾,二日在外踝,……,三十日在足趺。”随后也提出“十二部人神不宜灸”、“十二时忌不宜灸”、“十二部人神不宜灸”、“九部旁通人神不宜灸”、“四季人神不宜灸”等理论。这里所谓的人神,是指人的形体与神气,亦即精神和物质,是古人用以解释在针灸过程中突然发生意外的一种说法。
, 百拇医药
    考虑到古代针具简单,做工粗糙,针身较粗,操作起来较易发生事故,再者,古代医疗水平较低,医者对危重情况没有很好的处理措施。所以一些偶然出现的针刺反应,也被列为禁忌。为此针对古人记载的针灸禁忌,医护人员应当充分考虑当时社会水平,并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辨证的吸收继承。

    参考文献

    [1]

    张丽蓓,乔岩岩.禁针禁灸规律初探.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0,7(11):10-11.

    [2]姜翼.禁灸穴考议.上海针灸杂志,1990,(4):32-34.

    [3]袁青,马瑞玲.热症可灸与热症禁灸.新中医,2003,25(2):70.

    [4]陆寿康.刺法灸法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90.

    【收稿日期】2011-04-22

    (本文编辑:郎威), 百拇医药(潘海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