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外医学研究》 > 201118
编号:13766377
中药方剂辅助治疗阑尾周围脓肿35例
http://www.100md.com 2011年6月25日 《中外医学研究》 201118
     【关键词】中药方剂;阑尾周围脓肿

    阑尾周围脓肿为阑尾炎性疾病的一个类型,约占急性阑尾炎的4%~10%[1]。2000年1月~2010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采用中西医结合中药方剂辅助治疗阑尾周围脓肿35例,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笔者所在科共收治患者35例,男21例,女14例;年龄最大75岁,最小16岁,发病8~12 d,均有转移性右下腹痛病史,查体:右下腹压痛、反跳痛,并可触及明显的右下腹包块;B超显示右下腹包裹性积液,脓腔直径3~12 cm,边界清楚,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总数明显增高。

    1.2治疗方法(1)对于脓腔≤4 cm的患者,应采取抗炎支持治疗,并给予中药口服,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一般≤4 cm的脓肿都能自行吸收,待炎症控制、脓肿吸收,患者一般情况良好后,再行手术切除阑尾。(2)对于脓腔>4 cm已形成单腔的较大脓肿,患者一般情况良好,无中毒症状,脓腔位置比较表浅,脓腔内无小肠及大网膜裹入,应采取B超引导下腹腔穿刺抽脓。在B超引导下首先明确脓肿位置、大小、距离体表深度,与邻近脏器的关系。选择与脓腔最近的点进针,常规消毒右下腹,以1%利多卡因做皮肤局部麻醉,先以5 ml注射器抽取脓液后,改用50 ml注射器从原针孔注入,抽净脓液,如脓液较稠抽取困难,可少量注入生理盐水,稀释后抽取,然后注入抗生素,局部敷盖无菌纱布,继续抗炎治疗。口服中药,3~4 d后再复查B超,如脓腔≤4 cm不要抽取,如脓腔>4 cm可继续按上述方法再行穿刺,但要避免在同一部位穿刺。(3)如脓肿已形成单腔的大脓肿,患者有中毒症状,体温升高到39 ℃以上,有脓肿破裂造成腹膜炎的危险,应采取手术切开引流排脓的办法。切开引流时只引流脓液,不要盲目寻找阑尾以求切除,以免造成肠瘘。引流术后常规抗炎及中药治疗。(4)中药方剂首选《金匮要略》之大黄牡丹汤加减。处方组成:大黄10 g,炒枳实10 g,老红藤15 g,败酱草10 g,苡仁10 g,青陈皮各15 g,紫花地丁15 g,丹皮10 g,玄胡10 g,甘草3 g。
, 百拇医药
    2结果

    35例中23例经B超证实包块明显缩小,3个月后行阑尾切除手术,12例临床症状缓解后未复发。

    3讨论

    祖国医学称阑尾周围脓肿为“肠痈”,中医认为湿热与气血互阻,内结而成痈。阑尾周围脓肿系炎症阑尾被大网膜及周围组织粘连包裹,形成炎性包块。也可能继发阑尾穿孔形成腹膜炎,局限于右下腹部而成为阑尾周围脓肿[2,3]。中医辨证多属淤热蕴结型,治则为活血化瘀、清热散结。方选大黄牡丹汤加减,取其泻热破淤、散结消肿之意。基本方中大黄、丹皮、玄胡活血化瘀,导滞散结,此类药除能直接影响肠血流量及毛细血管通透性外,对炎症可表现出它能减少炎性肿胀,抑制炎性肉芽肿的形成,以及减轻出血及坏死等病理损害。红藤、败酱草、银翘、紫花地丁清热解毒,不但具有抑菌及减毒作用,还能预防细菌性腹膜炎的发生。抗生素的应用,则是针对其病理环节,临床应用多应区别对待,治疗期间注意观察,如遇脓肿破溃出现腹膜炎征象,需急诊手术治疗。阑尾形成脓肿后,抗生素及手术治疗固然重要,但中医中药也有很好的辅助疗效。

    参考文献

    [1]吴阶平,裘法祖.黄家驷外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151.

    [2]梁力建.外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96.

    [3]王守国,张正茂,孔海宁,等.小儿阑尾周围脓肿的Ⅰ期手术治疗体会.中国医学创新,2009,6(14):34.

    【收稿日期】2011-04-01

    (本文编辑:陈春梅), 百拇医药(臧峰 赵庆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