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外医学研究》 > 201124
编号:13763064
顽固性肩关节周围炎治疗体会
http://www.100md.com 2011年8月25日 《中外医学研究》 201124
     【关键词】顽固性肩关节周围炎;体会

    肩关节周围炎简称肩周炎。是肩周肌、肌腱、滑囊及关节囊的慢性损伤性炎症,因关节内、外粘连,导致活动时疼痛,功能受限。肩周炎有其自然病程,一般在1年左右能自愈[1]。早期给予消炎镇痛、针灸、推拿、按摩、穴位注射等治疗可以改善症状,但对于顽固性肩周炎治疗效果欠佳。自2003年以来笔者对97例顽固性肩周炎采用关节松动手法治疗并配合功能锻炼,均获得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顽固性肩周炎患者97例,其中男39例,女58例,年龄41~72岁,平均48岁,病程3个月~2年,平均13个月。

    1.2诊断标准本组病例均符合《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2]。经过X线摄片检查,结合症状、体征等可明确诊断为肩周炎,排除颈椎病(神经根型)、肿瘤、骨折、脱位、结核、风湿性疾病,经药物、理疗、针灸、推拿、按摩、穴位注射等治疗效果不显。
, 百拇医药
    1.3治疗方法

    1.3.1关节松动技术经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完善后,按前屈、后伸、外展、内收、内旋、外旋等方向顺序经手法松解。术中有分离、撕裂感,提示粘连被手法松解。部分患者经一次手法松解后并不能完全解除患肩粘连,可间隔1周时间重复上述治疗1~2次,双肩受累的患者,可按先重后轻的次序治疗。待麻醉效果消退后,可以口服消炎镇痛药物,同时在2~5个疼痛点,每处注入复合止痛液3~5 ml(0.75%盐酸布比卡因液5 ml+维生素B12 500 mg+泼尼松龙75 mg,以生理盐水稀释至20 ml),根据需要可隔天重复注射1次。待疼痛解除后即行功能锻炼,以避免形成再粘连。

    1.3.2功能锻炼法(1)爬墙活动:患者面墙站立,患肢贴近墙面,双手指由低处向高处慢慢爬行,爬行到一定限度时,由健肢将患肢扶按,坚持数分钟;(2)回旋运动:患者弯腰垂直患臂,作顺时针和逆时针旋转运动;(3)前后摆动,靠近桌边前屈上身,患肢提重物如砂袋前后摆动;(4)牵引肩部:患肢能够上举120°后,就可以选择自家门框或滑轮进行患肢的被动牵引;(5)后伸内旋:患者背对靠椅,双手向后握住椅背,作下蹲动作,也可选用毛巾或木棒双手在腰背后作洗澡搓背的动作。以上功能锻炼每次不少于5 min,每天3~4次。
, 百拇医药
    1.4疗效评定标准疗效评定标准参照《康复医学评价手册》[3]。临床痊愈:肩臂疼痛消失,肩关节上举ROM达150°以上,外展上举ROM达120°以上,后伸曲肘拇指可达对侧肩胛骨下角,功能完全康复;显效:肩臂疼痛明显缓解,进行重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后轻微疼痛,肩关节上举时,120°
    2结果

    全部97例,经1次手法松解92例,经2次手法松解5例,经27~49 d治疗和功能锻炼,随访4个月,结果为痊愈61例,显效27例,好转9例,无效0例,治愈率及显效率为90.7%。
, http://www.100md.com
    3讨论

    肩周炎是农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祖国医学将肩周炎归为“痹病”范畴,在普通人群发病率为2%~5%,女性多于男性,一般在40岁以上发病。肩周炎病因至今不清,可能与年龄、风寒湿侵袭、解剖学因数、肩部活动减少、肩部急慢性损伤、神经损伤等因素有关。从病理变化有如下学说:(1)慢性炎症学说:认为肩周炎是肩关节周围软组织的无菌性炎症引发的疼痛和组织粘连,进而出现肩关节的功能障碍;(2)退行性变因素:包括纤维增生因素、肩周肌群痉挛、自由基代谢失调等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肩部活动的减少,肩部发生退行性改变;(3)蛋白多糖成分改变:随着年龄的增长蛋白多糖的组成成分和代谢情况发生改变,造成韧带、肌腱变性、粘连、钙化而产生疼痛和功能障碍;(4)微循环障碍学说:局部血液和淋巴循环受阻,引起组织缺血缺氧,代谢产物堆积。同时又刺激肌肉血管痉挛,加重微循环障碍,导致组织变性、坏死和关节僵硬,最终导致肩周炎。关节松动术是现代康复医学中常用且非常有效的治疗技术,其主要原因:(1)能够更充分地松动肩关节,使肩关节的运动功能恢复正常;(2)可促进关节液的流动,增加关节软骨盘无血管区的营养;(3)关节松动可以缓解疼痛,防止因活动减少引起的关节退变[4];(4)关节松动的神经作用,松动关节可以抑制脊髓和脑干致痛物质的释放,提高痛阈,保持或增加关节的伸展性。该方法对肩关节无损伤、安全、无痛苦,同时患者容易主动配合功能锻炼,其疗程缩短,特别适合基层医院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吴在德.外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858.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

    [3]于兑生.康复医学评价手册.北京:华夏出版社,1993:44.

    [4]燕铁斌.现代康复治疗技术.合肥:安徽科技出版社,1994:59-68., http://www.100md.com(吴川江 吴刚 王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