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外医学研究》 > 201217
编号:13749680
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http://www.100md.com 2012年6月15日 《中外医学研究》 201217
     【关键词】 桡动脉; 冠状动脉; 造影术

    中图分类号 R541.4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4-6805(2012)17-0129-02

    随着心血管介入治疗技术的普及和推广,冠状动脉造影术已成为临床上诊断冠心病的常用检查,其常规径路为股动脉途径。自1989年Campeau[1]成功报道经桡动脉的冠状动脉造影技术以来,桡动脉径路在临床上已得到广泛应用。与此同时,术后的并发症也不可避免地随之而来。护理人员在术后对患者加强观察和护理,将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恢复速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2011年1-12月笔者所在科对116例患者实施了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术,对其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取得了一些经验,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12月笔者所在科择期经桡动脉径路冠状动脉造影患者116例,其中,男51例,女65例,年龄30~83岁,平均(62±18)岁。其中冠心病28例,冠心病合并高血压20例,心律失常18例,冠心病合并心绞痛16例,冠心病合并糖尿病11例,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糖尿病10例,高血压6例,心脏神经官能症4例,胸闷待查3例。全部病例均为Allen’s试验正常。

    1.2 冠状动脉造影术方法

    经桡动脉穿刺插管,向冠状动脉内注入造影剂,使心脏表浅大的动脉显影,必要时植入支架。术毕拔管压迫止血,穿刺处弹力绷带加压包扎,送回病房。

    2 结果

    116例患者术后并发症有:术侧手部胀痛、皮下出血点19例,发生率16.4%;穿刺部位血肿或渗血8例,发生率6.9%;穿刺部位局部皮肤损伤7例,发生率6.0%;心律失常5例,发生率4.3%;低血压5例,发生率4.3%;低血糖3例,发生率2.6%;术侧前臂肿胀、皮肤淤紫1例,发生率0.86%;

    3 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3.1 术侧手部胀痛、皮下出血点

    由于局部加压包扎,阻碍了静脉回流。如患者主诉手部麻木,胀痛,甚至出现皮下出血点,则提示包扎过紧,应该适当调整松紧度。患者术后平卧1 h,如不能平卧者应取坐位,术侧上肢垫高3~5 cm[2],勿处于下垂位置。术后应严密观察患者术侧手部的血液循环,必要时监测术侧手指指脉氧。术侧手部可缓慢握拳、再放松,循环进行,或指导家属对患者手部轻轻揉捏,以促进血液回流,缓解手部麻木胀痛感。患者起床上厕所时,术肢应用绷带托起悬于胸前。本组患者经调整弹力绷带松紧度后,麻木胀痛均有减轻,皮下出血点在术后5~7 d均消退。

    3.2 穿刺部位血肿或渗血

    多与穿刺部位欠妥、重复穿刺、压迫止血不当,术中应用抗凝剂,术后肢体活动不当及患者自身因素(如高龄、高龄女性并服抗凝剂、高血压、糖尿病)有关。其发生率与介入手术方法不同有关,一般与手术的复杂性呈正相关[3]。如穿刺局部有渗血或出现皮下血肿,提示包扎过松或压迫止血位置不正确,应及时调整或重新加压包扎。术后应注意观察穿刺部位包扎及压迫情况,嘱患者注意穿刺侧腕关节制动,避免出血。本组患者经处理后均成功止血。

    3.3 穿刺部位局部皮肤损伤

    使用弹力绷带时,过敏体质可能是引起皮肤反应的基础,而

    粘贴张力过大也是导致皮肤水疱形成的重要相关因素[4]。轻者局部皮肤发红,伴痒感,重者出现水疱,局部皮肤破损。包扎前可在局部涂松节油,术后应加强局部皮肤情况的观察,保持局部清洁。如水疱破损,应注意消毒,避免感染。本组水疱患者经处理后均已愈合。

    3.4 心律失常

    发生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手术应激反应,机体产生的激素使心率增快、血压升高、需氧量增加、冠状动脉血液供应明显减少、心肌氧供平衡失调,导致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另一方面由于术中导管对心脏神经丛的损伤,迷走神经兴奋性改变,或支架植入后发生严重的再灌注性心律失常[5]。因此,在术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备好各类抢救器材及急救药品,常规备除颤仪、临时起搏器,患者左下肢常规放置体表静脉留置针,建立静脉通路,并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术中严密观察病情,持续心电监护,向术者提供及时准确的心电示波情况。术后常规心电监护24 h,协助做16导联心电图,并与术前心电图加以对照,加强巡视,认真听取患者的主诉,一旦患者出现胸闷、胸痛、心慌等不适,应立即向医生汇报病情,及时处理。本组中5例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患者,3例为室性早搏,1例短阵室速,1例心动过缓,经处理后均转为窦性心律。

    3.5 低血压

    由于患者术前禁食,术中出汗、出血以及术后未及时进食和补液不足,导致有效循环血量不足,或在此基础上使用扩血管类药物,均可促使低血压的发生[6-7]。护理人员应严密观察血压,术后每小时测血压一次,血压异常者15~30 min监测一次,根据患者的基础血压调整血管活性药物的用量及补液的速度。术后在患者无恶心的情况下尽早进食水,保证静脉通路增加血容量。严密观察患者的反应和生命体征的变化,直至病情稳定。本组5例患者中4例经补充血容量,1例经使用多巴胺后血压均恢复正常。

    3.6 低血糖

    本组3例患者低血糖的发生是由于患者原有糖尿病病史,再加上术前禁食、等候手术时间过长引起的,经进食或静脉滴注葡萄糖溶液后血糖恢复正常。护理人员应及时询问患者有无心慌、出冷汗等不适,指导患者术前2 h少量进食,避免低血糖的发生。

    3.7 术侧前臂肿胀、皮下淤紫

    由于患者自身血管狭窄,弹性差,加上术中导管对动脉内壁的损伤,造成血液渗入皮下。该患者术后半小时术侧前臂沿桡动脉走向可见明显肿胀及皮下淤紫,经局部制动抬高,弹力绷带加压包扎,4 d后患者肿胀消退,术肢活动自如,皮下淤紫不再扩大。2周后随访,患者术肢无肿胀,活动自如,皮下淤紫基本消退。

    此外,还有其他的一些并发症,如假性动脉瘤、心源性猝死、造影剂过敏性休克、桡动脉闭塞等,但较少见,本组患者均未发生。

    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术是心血管科常用的检查方法之一,具有诊断准确、创伤小、安全、成功率高等优点,在临床已广泛应用。通过对116例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术患者的护理,笔者体会到冠脉造影术后护理人员加强巡视,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严格遵守操作规范,提供周密细致的护理,可以有效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治疗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 Campeau L.Percu taneous Radial Artery Approach for Coronary Angiography[J].Cathet Cardiovasc Diagn,1989,16(1):3-7.

    [2] 廉颖.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护理体会[J].包头医学,2010,34(1):40-41.

    [3] 马长生,盖鲁粤.介入心脏病学[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74.

    [4] 谈敏娟,黄玉蓉,吴文君,等.局部松解弹力绷带减少冠状动脉造影术后病人皮肤损伤[J].护理研究,2010,24(8):2254.

    [5] 龚春梅.冠状动脉造影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1):107-108.

    [6] 黎洁雯.冠状动脉介入诊疗中血管迷走神经反射21例[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10,16(4):314-315.

    [7] 陈海坚,魏芝宝,黄宇翔,等.改良冠状动脉造影术的可行性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0,7(22):23-25.

    (收稿日期:2012-04-01) (编辑:徐睿瑞), 百拇医药(尹育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