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编号:13745618
超声引导下平阳霉素注射治疗婴幼儿皮肤血管瘤的疗效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2年9月25日 《中外医学研究》 201227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平阳霉素注射治疗婴幼儿皮肤血管瘤的疗效。方法:对38例患皮肤血管瘤的婴幼儿在超声引导下用平阳霉素局部注射进行治疗。结果:治愈30例,占78.9%;好转7例,占18.5%;无效1例,占2.6%。结论:超声引导下注射平阳霉素治疗婴幼儿皮肤血管瘤,具有操作简便、安全可靠、效果良好等特点,可有效减少或避免并发症,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关键词】 超声引导; 平阳霉素; 婴幼儿; 血管瘤

    中图分类号 R543.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805(2012)27—0136—02

    皮肤血管瘤是婴幼儿中最常见的软组织良性肿瘤,是由皮肤及黏膜的毛细血管发生增生和扩张而形成的良性肿瘤,可发生在体表任何部位,以头面部、耳廓、眼睑、鼻、口唇黏膜、双上肢等最常见,多发生于1岁以内的婴幼儿,女性大致为男性的3倍,虽然肿瘤为良性且不危及生命,但随着社会进步,认识提高,越来越多的家长要求早期治疗,避免感染、出血、畸形、容貌破坏、肢体功能障碍等并发症,从而影响患儿身心健康。平阳霉素注射治疗皮肤血管瘤已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但常因盲打,即直接注射,无法准确定位,掌握不好注射剂量,不能及时动态观察药物在瘤体的分布情况等因素而影响疗效。笔者所在医院在超声引导下注射平阳霉素治疗婴幼儿皮肤血管瘤,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现总结如下。
, 百拇医药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2月—2011年3月笔者所在医院治疗皮肤血管瘤患儿38例,其中男11例,女27例;年龄0~1个月4例,2~5个月19例,6~9个月8例,10~12个月5例,1~3岁2例,其中年龄最小者8 d。病变部位:头面部、眼周、鼻、口唇黏膜、颈部、腋下、胸部、腰背部、双上肢、双下肢、手掌、手指、会阴部等;性质:草莓状、混合型、海绵状。

    1.2 治疗方法

    注射前准备:患儿测体温,称体重,化验血常规,并向患儿家长详细交代治疗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护理措施,对年龄较大且精神状态较好患儿给予适当的镇静。注射药物配置:用平阳霉素每支8 mg加地塞米松5 mg和0.9%氯化钠注射液3~8 ml配制。注射给药剂量:平阳霉素0.4~0.6 mg/kg,每次总量<2 mg,地塞米松0.3~0.4 mg/kg,药物浓度0.5~1 mg/ml。注射方法:根据注射前诊断及皮肤病变的部位,在家长的配合下,患儿取适当的体位,超声探头及穿刺区域用络合碘常规消毒,铺无菌巾,先以B超观察瘤体边界、形态、大小、回声表现及有无深部组织浸润、重要器官组织毗邻等,再以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观察瘤体有无血流信号及供血主干(扩张的毛细血管),并判断血流性质。对瘤体较大其内无供血主干者,用5 ml注射器带6号半头皮针头吸取适量配置的药液,在超声引导下从瘤体边缘进针,回抽无血后分区域多点注射,使药物均匀分布至瘤体内避免一点过量注射及注射层次过浅或过深,注药后可见瘤体皮肤表面肿胀发白,超声监视下可见药液分布的病变区域呈弥漫性回声增强;对瘤体内有供血主干者,超声实时监视进针与病灶及供血主干的距离、角度,与周边组织关系,引导进针深度,缓慢进针,当达到预定位置,静脉穿刺针见回血时,缓慢推注药物,超声监视下可见药液缓慢扩散至充满供血主干管腔,到达封闭栓塞供血主干的治疗目的。注射完毕,消毒,按压穿刺点5~10 min,待患儿安静,B超再次观察病灶,了解注射效果、注射后有无出血及周边情况。平阳霉素每次总量<8 mg,两周后复查,3~5次为治疗疗程。
, 百拇医药
    1.3 疗效判定标准

    (1)治愈:注射后瘤体完全消退,超声显示团块回声消失或残留少许,扩张的毛细血管管腔闭塞,未见明显血流信号;(2)有效:注射后瘤体明显减小,超声显示团块回声缩小,血流信号减少,需要进一步治疗;(3)无效:瘤体无缩小,保持不变或继续增大。

    2 结果

    治疗后随访0.5~1.5年,本组38例患儿平均治疗约2次,最少1次,最多5次,治愈30例,占78.9%,好转7例,占18.5%,无效1例,占2.6%。注射后出现发热4例,腹泻3例,皮肤溃烂1例,经治疗和加强护理而痊愈;皮肤色素沉着5例;本组病例均无重要组织、血管、神经损伤,无白细胞减少,无肺纤维化等并发症出现。

    3 讨论

    血管瘤的生长过程分为增生期、稳定期、消退期,婴幼儿血管瘤早期往往生长迅速,其增生期血管瘤内皮细胞显著增殖,现普遍主张对增生期血管瘤,尤其是面部血管瘤尽早治疗干预,促进其提前进入稳定期,而不求其迅速消退。
, 百拇医药
    平阳霉素注射治疗血管瘤的疗效已经得到了临床上一致认同,从郑勤田等[1]首次报道开始,现已有大量的文献报道可供参考,其主要作用机制是平阳霉素与铁的复合物嵌入DNA,引起DNA链断裂,但不引起RNA链断裂[2]。注射后药物在瘤体内聚积,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使细胞固缩,血小板黏附,血栓形成,从而达到治疗目的。其不良反应及并发症有,(1)全身:发热、肺毒性反应、过敏反应、消化道反应等;(2)局部:色素沉着,影响局部组织发育,组织纤维化及硬化过度产生畸形、组织坏死及瘢痕。由于平阳霉素局部注射用量较小,全身并发症出现较少且症状较轻,局部并发症较为常见。

    超声对血管瘤的诊断及预后评价具有重要的意义[3—4],但目前作为辅助手段引导治疗皮肤血管瘤[5]在临床上应用较少,尤其是在治疗婴幼儿皮肤血管瘤方面。笔者所在医院自成功开展超声引导下平阳霉素注射治疗婴幼儿皮肤血管瘤以来,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得到了患儿家长的肯定。笔者认为治疗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可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的发生:(1)注射液中加用地塞米松,可减轻注射后引起的局部皮肤肿胀。(2)超声引导下多点注射可使药物均匀地分布在瘤体内,可减低瘤体局部张力,防止组织坏死。(3)对于较大的瘤体可采取分区注射,使药物尽量分布于整个瘤体,以加速瘤体消退。(4)注射时应在超声引导下,从瘤体边缘处皮肤进针,避免直接从瘤体表面进针引起出血。(5)瘤体内见扩张的毛细血管可在超声引导下将药液直接注入扩张的血管腔,达到闭塞供血主干的目的。(6)注射完毕后应局部按压穿刺部位,使药物在局部聚集,防止过快消散或从穿刺点渗漏,影响疗效。(7)注射完后应嘱患儿家属加强局部皮肤护理,防止出现皮肤感染、溃烂、表皮脱落等。
, 百拇医药
    超声引导下治疗血管瘤相对于传统的盲打即直接注射具有以下优点:(1)可根据瘤体的部位及特点对注射点进行精确的定位,以及根据瘤体的面积及体积估算药物注射剂量。(2)超声引导下多点注射可使药物均匀地分布于瘤体内,避免一点过量注射引起的组织坏死。(3)超声引导下可使穿刺针准确的到达供血主干管腔的位置。(4)对于位置较深或毗邻重要组织、血管的病变,超声引导下穿刺可减少组织损伤和血管出血的机会。

    综上所述,超声引导下注射平阳霉素治疗婴幼儿皮肤血管瘤,操作简便、安全可靠、效果良好,并可有效减少或避免并发症,值得临床上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郑勤田,伍连康,容文星,等.平阳霉素局部注射治疗小儿血管瘤[J].中华外科杂志,1991,29(5):290—291.

    [2]吴钰,袁士诚.临床用药须知[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5:591—592.

    [3]刘明翰,万力,许彦枝.彩色多普勒对皮肤血管瘤的诊断价值[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1998,14(3):56—57.

    [4]陈敏华,潘开云.平阳霉素局部注射治疗小儿血管瘤51例[J].中华整形外科杂志,2001,17(2):125.

    [5]伍芳霞,罗春芬,孙新明.超声引导下平阳霉素局部注射治疗大面积血管瘤[J].现代实用医学,2006,18(2):103—104.

    (收稿日期:2012—06—11) (编辑:程旭然), 百拇医药(姚一明 祝伟宏 郭良斌 周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