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心血管科 > 心力衰竭 > 慢性心力衰竭
编号:13741630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护理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2月5日 《中外医学研究》 201234
     【摘要】 目的:总结临床上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护理体会。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106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对其加强护理干预。结果:经护理干预的部分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再次住院几率降低。结论:通过加强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护理干预,可以降低该病的急、慢性并发症的出现率,能延长患者生命,能提高其生活质量,能减少其经济负担。

    【关键词】 慢性心力衰竭; 护理

    中图分类号 R54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2)34-0107-02

    慢性心力衰竭是现代医学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其发病率与年龄的增长呈正比关系,是心血管疾病后期比较严重的阶段,也是此类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然而,通过正确的护理干预,能达到降低该病的急、慢性并发症的出现率,能延长其生命,能提高其生活质量,能减少其经济负担的目的[1]。笔者在临床中总结了该病的护理体会,通过合理运用健康宣讲、心理疏导、锻炼运动、饮食护理等手段能显著延长生命和降低患者再次住院的几率。现报道如下。
, http://www.100md.com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106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男72例,年龄45~94岁,平均68.3岁;女34例,年龄51~86岁,平均67.4岁。该组患者均接受了心血管内科的相关检查并确诊为慢性心力衰竭。死亡6例,其中心梗致心力衰竭致死者2例,心律失常致心力衰竭致死者3例,心脏瓣膜病变致心力衰竭致死者1例。

    1.2 方法

    1.2.1 心理干预 情志不畅是许多疾病的致病因素,同样,许多疾病也能导致患者的情志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导致疾病的恢复受到影响。所以,对医务工作者而言,工作既要调节自己的情志,在患者面前建立一个良好的形象,更重要的是如何调节患者的情志,使其心理和病情都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大多数均经历了一个较漫长的患病过程,其漫长的病程、较低的生活质量、间断呼吸困难、活动受限等因素长期影响患者的心情,郁闷、烦躁等情绪逐渐滋生,其心理耐受力和战胜疾病的信心逐渐降低。因此,护理此类病患的工作重心之一就是帮助病患调节情志,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医务人员的各种治疗,同时避免其过分关注病情,造成情绪紧张,诱发急性心力衰竭,危及生命。在工作中,护理人员要与其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通过及时掌握患者的心理动向、真诚耐心的关心患者,帮助其调动自身积极性,配合治疗[2]。
, 百拇医药
    1.2.2 加强健康宣讲 任何病种的患者的共同需求之一就是对自己的病情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而通过健康宣讲能满足大部分患者的需求,笔者所在科室每周一次健康宣讲,宣讲的主要病种均是心内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宣讲者可以是医生或护士,宣讲内容主要是该病的病因和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的生活细节。通过宣讲教会了患者自我监测病情,及时向医生或护理人员反馈病情,患者通过对慢性心力衰竭的学习,了解到该病的常见症状和体征,也了解到如咳嗽、咯泡沫痰、夜间憋闷等症状可能是心力衰竭的表现,需及时向医务人员反馈,有利于医生调整治疗。

    1.2.3 合理休息 休息是为了能更好的生存,积极休息能提高生活质量,对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来说,休息是减轻其心脏负担的有效方法,积极休息能减少机体耗氧量,从而增加重要器官的血供。通过肾脏积极代谢,减轻机体水肿。通常笔者主张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除午休外,下午也可适当增加卧床休息时间。对于心力衰竭急性加重期和重症心力衰竭患者,强调应坚持卧床休息,待心功能好转后适当下床活动。活动方式可以是散步等,但不能过量,当患者出现心悸心慌或者脉搏比自己基础脉搏大于20次/min时应立即停止活动。
, http://www.100md.com
    1.2.4 饮食护理 饮食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同样重要,其进食原则为低盐、高蛋白、低热量,同时补充足量维生素,维生素B1和维生素C有保守心肌的作用。饮食还宜清淡、易消化。进食频率为少食多餐,不宜过饱。对于有水肿症状的患者应限制水和钠盐的摄入,每日摄入总量小于2000 ml,戒烟戒酒。

    1.2.5 合理用药 护理人员应严密监测患者用药,严格、规范、准时按医嘱用药是药物发挥疗效的保障,因此,宜避免患者擅自更改服药剂量和服药时间,以免发生严重后果。同时护理人员也要熟知各种常用药的毒副反应,并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做到药物副作用早发现、早处理。

    1.2.6 皮肤护理 强迫右侧卧或半卧位是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特点,其右侧皮肤和骨隆突处经常受压,加之皮肤易水肿,容易发生褥疮,因此,护理患者过程中要令其勤翻身,按摩上述部位皮肤,护理动作轻柔,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1.2.7 运动锻炼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其康复期适量参加运动锻炼有利于心功能的逐渐增强,但运动量应逐渐增加,切忌运动过量,操之过急。运动的原则是从小运动量开始、家人陪护、先室内后室外、速度由慢到快、时间由短到长[3]。活动部位主是四肢关节部位。活动过程中需勤测患者脉搏,超出60~100次/min范围即停止活动,卧床休息。活动频率可以是1~2次/d,每次活动持续时间不超过30 min,活动时间最好选择在饭前1 h或饭后2 h。活动的环境温度、湿度应适中,夏天可以选择早晚外出活动,冬天选择室内活动。陪护人员应严密观测患者活动过程中的状态,如出现胸闷气短、劳累时表示超出心脏承受范围,应立即停止活动,若上述症状不能缓解需及时就医。运动是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恢复心功能的有利途径,但需把握尺度,适量锻炼有利于患者康复,对其身心均有好处。
, 百拇医药
    2 结果

    通过加强对患者的健康宣讲,促进其了解慢性心力衰竭的知识和导致该病病情恶化的因素,使其增强自我调节能力,坚持适量运动和合理膳食,部分患者再次入院几率得到明显降低,改善其生活质量。

    3 小结

    在临床护理中,笔者深深体会到慢性心力衰竭给患者带来的痛苦,也体会到良好的护理给患者带来的福音,慢性心力衰竭是老年人健康的严重威胁,因此良好的护理是减轻老年人痛苦,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降低老年人再次住院治疗的值得推广的手段。临床中护理人员通过加强自身专业素质的修养,专业知识的学习;通过运用心理护理、健康宣讲、合理用药、饮食护理,活动锻炼、皮肤护理等方式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合理护理,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带来福音。

    参考文献

    [1]曹倩新.内科护理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45-149.

    [2]青华.慢性心力衰竭病人治疗与护理发展新趋势[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8,11(2):45-46.

    [3]尤黎明.内科护理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69-170.

    (收稿日期:2012-08-17) (编辑:王曼), http://www.100md.com(谢琳)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心血管科 > 心力衰竭 > 慢性心力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