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外医学研究》 > 201236
编号:13741392
关于40例急性坏疽性胆囊炎应用腹腔镜治疗探讨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2月25日 《中外医学研究》 201236
     【摘要】 目的:关于40例急性坏疽性胆囊炎应用腹腔镜治疗探究。方法:对2010年8月-2011年8月收治40例急性坏疽性胆囊炎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均给予腹腔镜治疗。结果:平均手术时间(110±7)min,平均出血(50±5)ml,平均住院时间5 d,有4例中转开腹,中转率占10%,无胆道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无死亡病例。结论:急性坏疽性胆囊炎患者应早期行腹腔镜探测,对操作困难者,及时中转开腹手术。腹腔镜下行胆囊切除术,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好、痛苦小等特点,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关键词】 急性坏疽性胆囊炎; 腹腔镜

    中图分类号 R657.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2)36-0123-01

    急性坏疽性胆囊炎是一种严重的急性胆囊炎,该症起病急,病程进展快,常合并多种内科疾病,而且患者多以中年人居多,因机体功能下降,病情恶化速度较快,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1]。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8月-2011年8月收治40例急性坏疽性胆囊炎患者,经腹腔镜治疗,疗效显著,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http://www.100md.com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8月-2011年8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40例急性坏疽性胆囊炎患者,其中男27例,女13例,年龄40~68岁,平均(55.7±2.3)岁,发病到手术2~5 d。临床症状表现为右上腹持续疼痛,体温37 ℃~39 ℃,部分患者畏寒发热,均有局限性腹膜炎体征。血常规检查中,白细胞>10.0×109/L。所有患者均经B超、CT确诊符合急性胆囊炎改变,排除肝内、肝总管、胆总管结石,术后病理检查均证实为急性坏疽性胆囊炎。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取头高脚低、略向左倾斜体位,CO2人工气腹,气腹压力12 mm Hg。探测腹腔,观察胆囊三角情况,视情况游离胆囊管、胆囊动脉,待夹闭胆囊动脉及胆囊管后,行胆囊切除术。术毕,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置引流管,并给予补液、营养支持等综合治疗。术后2个月,观察有无并发症,并常规B超检查,观察肝下、膈下情况。
, http://www.100md.com
    2 结果

    40例急性坏疽性胆囊炎应用腹腔镜治疗行胆囊切除术,手术时间90~170min,平均(110±7)min;术中出血40~100 ml,出血(50±5)ml;术后住院时间4~6 d,平均5 d。因“三管”关系镜下辨认不清,有4例中转开腹,中转率占10%,无胆道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无死亡病例。

    3 讨论

    急性坏疽性胆囊炎是一种严重的急性胆囊炎,发病率占急性胆囊炎的2%,坏疽性胆囊炎发病往往较为严重,甚至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该症起病急,病程进展快,胆囊穿孔率高,且患者多为老年人,老年合并症较多,手术耐受性差[2]。该症还具有以下特点:(1)胆囊肿胀,内有脓性胆汁,无法应用抓钳钳夹;(2)胆囊三角解剖结构辨认较困难;(3)术中易渗血,影响术野,影响手术治疗。对急性坏疽性胆囊炎患者早期给予腹腔镜治疗是手术成功的关键,一般起病72 h内胆囊三角区解剖结构较清晰,若随病情迁延,则会形成组织粘连,分离时易出血,为此在行腹腔镜治疗时,应严格按照手术适应证施行[3]。
, http://www.100md.com
    急性坏疽性胆囊炎应用腹腔镜治疗时,一定要在镜下观察胆囊三角解剖结构变化情况,分离出胆囊管、胆总管、胆囊动脉等组织结构,预防术中伤及“三管”,而造成过多出血,手术操作中,在胆囊底戳一孔,吸出脓液后应用钛钉夹闭戳孔,游离胆囊三角区,牵拉胆囊,待夹闭胆囊动脉及胆囊管后,钝性剥离,剥离时保证在肝脏、胆囊床外剥离,以免伤及周围组织。通过电凝残余胆囊壁黏膜,不但有效抑制黏液分泌,还能达到止血的目的。在行胆囊切除时,保留胆囊管,清除病灶及坏疽组织[4]。对急性坏疽性胆囊炎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应给予引流管引流,便于引流未吸尽的积液,同时也可观察术后有无毛细胆管胆漏及创面渗血,并且能够有效预防术后感染的发生。若术中发现胆囊三角周围组织粘连较重,不能完全显露胆囊,或分离中出血较多,影响术野,不能辨认解剖结构时,应及时中转开腹手术,切勿强行操作[5]。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40例急性坏疽性胆囊炎应用腹腔镜治疗行胆囊切除术,手术时间90~170 min,平均(110±7)min;术中出血40~100 ml,平均出血(50±5)ml;术后住院时间4~6 d,平均5 d。因“三管”关系镜下辨认不清,有4例中转开腹,中转率占10%,无胆道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无死亡病例。
, 百拇医药
    综上所述,急性坏疽性胆囊炎患者应早期行腹腔镜探测,对操作困难者,及时中转开腹手术,术中谨慎操作,避免伤及周围组织;术后留置引流管,便于观察及预防感染。腹腔镜下行胆囊切除术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好、痛苦小等特点,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参考文献

    [1]张建,张新民.腹腔镜胆囊大部切除治疗急性坏疽性胆囊炎的临床分析[J].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2012,1(14):322.

    [2]梁浩晖,詹勇强,王成友,等.胆囊炎作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适应证的临床对照研究[J].中国医师杂志,2008,10(8):124.

    [3]王建国,秦建伟,高静涛,等.坏疽及穿孔倾向的急性胆囊炎腹腔镜手术81例临床分析[J].肝胆外科杂志,2011,3(10):173.

    [4]蒋志再.ERCP+EST术后并发急性坏疽性胆囊炎的腹腔镜胆囊切除[J].浙江创伤外科,2012,1(12):187.

    [5]王学文,邱桂.急性胆囊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1080例临床分析[J].华西医学,2007,10(2):294., 百拇医药(阳普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