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外医学研究》 > 2013年第3期
编号:13172740
42例肺癌脑转移的放射治疗疗效分析(1)
http://www.100md.com 2013年1月25日 《中外医学研究》 2013年第3期
     【摘要】 目的:评价肺癌脑转移放射治疗患者的生存率和肿瘤局控率。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接受全脑放射治疗的同时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肺癌脑转移瘤患者临床资料。结果:42例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17个月(95%可信区间11.27~20.73)。全组患者的肿瘤局部控制中位时间为21个月(95%CI:18.21~22.45)。6个月、1年和2年的肿瘤局部控制率分别为96.6%、82.5%和48.9%。治疗后1个月后,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脑放射治疗同步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肺癌脑转移瘤,能控制脑转移病变的生长,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选择地进行全脑放射治疗同步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脑转移瘤是安全有效的。

    【关键词】 肺癌脑转移瘤;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全脑放射治疗

    中图分类号 R73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3-0011-02

    脑转移瘤是成人最常见的颅内肿瘤,是颅内原发肿瘤发病率的5~10倍[1],约有15%~30%恶性肿瘤患者发生脑转移[2]。脑转移瘤如不治疗中位生存期仅为1~3个月,采用全脑放疗可能延长到4~6个月[2-3],但全脑放疗后仍有80%~100%的患者发生颅内病变复发。手术配合全脑放疗治疗单发脑转移瘤能明显延长生存期和提高生活质量[4]。对多发脑转移瘤不适合手术治疗,由于血脑屏障的存在,化疗疗效差,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性治疗方式。近年来,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在脑转移瘤中的技术日趋成熟,它具有定位准确、病灶区剂量较高而周边剂量陡减的特点。本文通过对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10月-2010年10月收治的42例肺癌脑转移瘤患者采用全脑放射治疗的同时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观察其近期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10月-2010年10月收治的42例肺癌脑转移瘤患者均行全脑放射治疗的同时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其中男27例(64.3%),女15例(35.7%),全组患者诊断脑转移时的平均年龄为54.3岁(37~76岁),中位年龄55岁,卡氏评分40~100分。42例肺癌中鳞癌23例,小细胞癌17例,腺癌2例。脑部转移瘤的诊断主要依据增强MRI或(和)增强CT扫描影像学予以证实,单发转移灶17例(40.5%),患者拒绝手术或手术难度较大;多发转移灶25例(59.5%),其中多发转移灶中均有1个≥3 cm转移灶,并伴多个小转移灶。

    1.2 治疗方法

    42例肺癌脑转移瘤患者均行全脑放射治疗的同时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患者平静状态下,制作热面膜固定头位,做好皮肤标记点,用2 mm薄层增强CT扫描,采用影像传输系统,将定位CT影像传至笔者所在科上海拓能TPS治疗计划系统中,勾画肿瘤靶区,肿瘤靶体积外放3~5 mm作为计划靶体积,要求95%的等剂量曲线包绕计划靶体积。放疗设备为德国西门子PRIMUS医用直线加速器,采用6MV-X线。设立3~4个非共面适形野等中心照射,使用内置双聚焦多页光栅设置适形野。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剂量为15.4 GY/22次,单次剂量为0.7 GY。将治疗计划传至Lantis治疗记录验证系统进行剂量和靶区验证。再利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体位,使用SL-IE型放射治疗模拟机行全脑两侧野水平对穿等中心模拟定位,完成后打印模拟定位图,使用外部数字化仪将全脑模拟图勾画至Lantis治疗记录验证系统,制定全脑放疗计划,采用6MV-X线,90°和270°两野同时照射,全脑放疗剂量为39.6 GY/22次,单次剂量1.8 GY,使用内置双聚焦多页光栅设定挡铅。将适形计划及全脑放疗计划一并传到全数字化平台上,在执行照射过程中,先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再接着执行全脑放射照射。有条件的患者或瘤床较大时,在放疗至30 GY时可行立体定向缩野补量。

    1.3 疗效判断标准

    根据WHO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评价脑转移瘤的治疗效果,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疾病稳定(SD)和疾病进展(PD)[5]。生存时间从开始治疗脑转移的时间至患者死亡或末次随访的时间间隔。

    1.4 统计学处理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5.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采用非参数Wilcoxon法比较治疗前及随访过程中患者的HRQOL评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生存率和局控率

    4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治疗后第1、3和6个月各随访1次,以后每半年随访1次。随访时主要复查颅脑MRI或CT。随访时间为2~29个月。最后随访时间为2012年3月,共有17例患者死亡,存活25例,全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17个月(95%可信区间11.27~20.73)。6个月、1年和2年的肿瘤局部控制率分别为96.6%、82.5%和48.9%。中位局部控制时间为21个月(95%可信区间18.21~22.45)。

    2.2 不良反应

    全组42例患者均完成治疗,未发现放射治疗相关致死病例。急性放射治疗相关神经系统不良反应主要是脑水肿加重引起的恶性、头痛和神经功能障碍,多为Ⅰ和Ⅱ级(5/22,24.2%),无Ⅲ级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发生。未发现放射治疗引起颅内出血或脑梗死等严重并发症。接受治疗后1个月,HRQOL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

    3 讨论

    脑转移瘤是最常见的颅内恶性肿瘤之一,它已成为肿瘤患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其中原发于肺癌者居多,占脑转移瘤的40%~60%[6]。由于本组42例患者中59.5%的脑转移瘤为多发,使手术机会较少,且有些病灶位于手术难以切除的部位或患者拒绝手术,因此放疗成为其主要的治疗方法。, 百拇医药(李明 徐洪燕)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