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外医学研究》 > 201418
编号:13675589
急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合并骨筋膜室综合征的临床护理(3)
http://www.100md.com 2014年6月25日 张春丽
第1页

    参见附件。

     3 讨论

    缺血后骨筋膜室综合征大多由急性缺血肢体再灌注引致,多见于旁路手术、取栓术及溶栓术后,发生率为12%~21%[4]。骨筋膜室综合征临床上主要分为濒临缺血性肌挛缩期、缺血性肌挛缩期和坏疽期,且骨筋膜室综合征的病情发展迅速,后果严重[5]。而手术减压的最佳时机在濒临缺血性肌挛缩期,一旦错过手术的最佳时机,患者手术后将出现不可逆的组织坏死及严重的功能障碍[7]。因此,护理人员在应对急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合并骨筋膜室综合征时应细心留意病情的变化,做到尽早发现,及时处理,切勿错过手术的最佳时机。

    传统的观点认为,增加抬高患者患肢的频率及增加患肢局部温度可促进静脉回流,减轻水肿,但此方法只会进一步降低组织内血液的灌注程度,加重组织缺血[8]。同时增加温度只会增加局部组织耗氧量,反而会加重组织的损伤。因此护理人员在面对急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合并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时,应充分了解患肢的肿胀程度,依据不同程度的肿胀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9]。轻度肿胀可短暂抬高患肢,避免因供血不足导致组织缺血加重。中度肿胀时,应严密观察,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重度肿胀可采取甘露醇脱水治疗[10]。本研究中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下肢周径在髌上、髌下及踝上3个点的测量值明显低于护理前,而对照组护理前后基本无变化,这提示了观察组的肿胀缓解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符合上述观点。且本研究中观察组护理后温度上升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进一步说明了采取“三分期”护理可有利于患者下肢动脉血流的恢复。另外,本研究中观察组护理的疼痛改善情况及下肢功能恢复情况也明显优于对照组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