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外医学研究》 > 201434
编号:13656215
多层螺旋CT在诊断肠道克罗恩病中的应用价值(1)
http://www.100md.com 2014年12月5日 《中外医学研究》 201434
     【摘要】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DCT)结合各项重组技术在诊断肠道克罗恩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行MSCT检查并经内窥镜或手术病理证实的克罗恩病患者的CT资料。本组患者均使用Philips Brilliance 16层螺旋CT或Somatom Emotion 16层螺旋CT机行常规扫描,并采用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建法(CPR)、容积再现技术(VR)进行图像重组,研究其影像学特征性表现。结果:本组22例均表现为多节段性肠壁增厚,以肠系膜侧增厚为主;增强扫描后病变肠壁均匀强化15例,分层状强化7例。肠系膜增厚7例,肠系膜淋巴结肿大13例,肠系膜血管改变13例,肠壁溃疡2例,肠管周围蜂窝织炎11例,炎性肿块4例,腹腔脓肿2例,瘘管形成1例。结论:多层螺旋CT能清晰显示克罗恩肠病及肠外并发症,可以评估病程,对临床诊断、选择治疗方案及治疗后评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词】 X线; 体层摄影术; 克罗恩病

    中图分类号 R57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34-0074-02
, 百拇医药
    肠道克罗恩(Crohn) 病是一种肠道非特异性炎症性病变,以消化道炎性肉芽肿性病变为主,好发于末端回肠及邻近结肠,呈节段性分布。临床以慢性腹泻、腹痛、腹块、便血、肠梗阻和瘘管形成为特点,可伴有全身表现。本文回顾性分析22例经内窥镜或手术病理证实的克罗恩病患者的MSCT及临床资料,总结其特征性表现,初步探讨多层螺旋CT在克罗恩诊断及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搜集2010年1月至2013年10月间于南通市老年康复医院、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及郑州市人民医院行多层螺旋CT检查并经病理证实的克罗恩病病例共22例,其中男13例,女9例;年龄31~58岁,平均42.5岁;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发热、营养障碍。

    1.2 检查方法

, 百拇医药     患者禁食8 h以上;检查前1~2 h清洁灌肠;本组22例患者中,16例于检查前1 h开始分4次口服(每次间隔15 min,约250 ml)2%泛影葡胺,其余6例口服温开水使肠管充盈;为抑制肠蠕动,于扫描开始前肌肉注射山莨菪碱20 mg。采用Philips Brilliance 16层螺旋CT机或Somatom Emotion 16层螺旋CT机,本组病例均采取常规腹部平扫及增强扫描,层厚5 mm,螺距0.938或1,120 kV,250 mAs;增强扫描前经肘静脉注入非离子型造影剂80~100 ml(碘佛醇 320 mgI/ml),注射速度2.5~3.5 ml/s,分别延迟25、50秒行双期容积扫描;重建层厚1 mm,将所得数据传至后处理工作站进行MPR、MIP、CPR及VR图像重组。

    2 结果

    本组22例共显示63节段肠壁炎性不均匀增厚,累及回盲部5例、结肠4例、直肠1例,其余均发生于小肠;病变肠壁厚度4~15 mm,以肠系膜侧增厚为主,肠腔狭窄;增强后病变肠壁强化均较明显,其中7例为分层状强化,15例为均匀强化;可见2例肠壁溃疡。肠系膜病变包括肠系膜及网膜内脂肪密度增高7例,致肠间距扩大3例;肠系膜血管增多、扩张、扭曲共13例,“木梳征”4例;肠系膜淋巴结肿大13例。肠外并发症包括肠管周围蜂窝织炎11例,炎性肿块4例,腹腔脓肿2例,瘘管形成1例。
, http://www.100md.com
    3 讨论

    3.1 克罗恩病的临床特点

    克罗恩病是病因不明的慢性炎症性病变,表现为肉芽肿性病变,合并纤维化和溃疡,可侵及胃肠道的任何部位,好发部位是回肠末端[1]。本病好发于青年人,男女发病比例相似,本组病例发病年龄平均42.5岁,男13例,女9例,与此基本符合。本病的主要临床表现有腹痛、腹泻、腹部包块、发热、呕吐以及营养障碍等,严重时还可出现腹腔脓肿、消化道梗阻穿孔、肠瘘等症状。

    3.2 克罗恩病的CT表现

    3.2.1 肠壁病变 病变肠壁厚度>4 mm,增强后病变肠壁可分层状或均匀强化,根据其强化特征可评价克罗恩病的活动性及病程,一般肠壁增厚伴均匀强化为静止期,伴分层状强化则提示为活动期。在口服阳性造影剂的患者中偶可发现肠壁溃疡,本组16例口服泛影葡胺的患者中经过图像重组共发现2例肠壁内有纵行线样溃疡。
, http://www.100md.com
    3.2.2 肠系膜病变 炎症侵及肠系膜,使肠系膜增厚,网膜内脂肪密度增高,可造成肠间距扩大;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短径>5 mm。本组中共发现13例,密度均匀,增强后呈轻至中度均匀强化。

    3.2.3 肠系膜血管改变 主要表现为肠系膜血管的增多、扩张、扭曲。系膜内沉积的脂肪挤压血管弓,使直小动脉拉长、相互间距扩大,沿肠壁呈梳齿状排列,称为“木梳征”。本组中共发现4例,克罗恩病患者出现此征象提示疾病处于急性活动期。

    3.2.4 并发症 克罗恩病还可表现为肠管周围大量蜂窝织炎、炎性肿块、腹腔脓肿、瘘管形成以及肠梗阻[2]。本组病例结合重组技术共发现肠管周围蜂窝织炎11例,炎性肿块4例,腹腔脓肿2例,肠管与腹壁之间的瘘管1例。

    4 鉴别诊断

    4.1 溃疡性结肠炎
, 百拇医药
    多见于20~40岁,大多数患者起病缓慢而轻微,好发于直肠、乙状结肠及左半结肠,随着病程的进展逐渐向近端累及。肠壁一般轻度增厚,肠管变细、肠袋变浅或消失,病变呈连续状态。

    4.2 肠结核

    是因结核菌侵犯肠道而引起的慢性特异性炎症,好发于回盲部,肠壁呈不均匀增厚,激惹征明显,多发不规则穿透性溃疡,结核菌素试验阳性,肠壁或肠系膜淋巴结可找到干酪样坏死性肉芽肿。

    4.3 肠淋巴瘤

    本病起源于肠黏膜下淋巴组织,病程进展较快,临床表现更明显,CT上主要表现为肠壁不规则结节状增厚,而且增厚以黏膜下层和肌层为主,肠管仍保持一定的扩张度和柔软度,增强扫描病灶呈轻至中度强化。, http://www.100md.com(冒晋宇 施新艳 尹所)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