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外医学研究》 > 2017年第6期
编号:13005188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受介入治疗和溶栓治疗的效果对比(1)
http://www.100md.com 2017年2月25日 《中外医学研究》 2017年第6期
     【摘要】 目的:探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受介入治疗和溶栓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5年8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8例,按照SPSS 18.0统计分析系统产生随机表,将入选病例随机分为介入组和溶栓组,介入组患者采用介入治疗,溶栓组患者采用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介入组患者治疗成功率为96.6%、梗死动脉血管再通率为96.6%、病死率为0、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3.4%,溶栓组患者治疗成功率为72.4%、梗死动脉血管再通率为72.4%、病死率为20.7%、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27.6%,介入组患者的溶栓成功率及梗死动脉血管再通率高于溶栓组,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低于溶栓组,且住院时间短于溶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溶栓治疗相比,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介入治疗,可以提高梗死动脉血管再通率及治疗成功率、降低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缩短住院时间。

    【关键词】 急性; 心肌梗死; 介入治疗; 溶栓治疗

    doi:10.14033/j.cnki.cfmr.2017.6.0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06-0127-02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心血管内科常见的一种心肌坏死性疾病,是由于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造成的,在临床上多由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休息或硝酸酯类不能缓解,伴有血清心肌酶增高及进行性心电图变化,可危及生命[1]。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多发生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基础上,常见的诱因为过劳、激动、暴饮暴食、吸烟及大量饮酒等刺激。目前在临床上,针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主要有溶栓治疗和介入治疗(PCI),这两种方法均可以使患者梗死的血管发生再通,为患者带来新的生机。笔者所在医院对溶栓治疗及介入治疗这两种方法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对比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8月-2015年8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8例,按照SPSS 18.0统计分析系统产生随机表,将入选病例随机分为介入组和溶栓组,每组29例,溶栓组患者中男18例,女11例,年龄46~74岁,平均(51.4±3.1)岁;发病时间1~11 h,平均(5.4±1.3)h;梗死部位:前壁9例、侧壁11例、后壁4例、下壁5例。介入组患者中男17例,女12例,年龄43~75岁,平均(50.7±2.9)岁;发病时间1~12 h,平均(5.9±2.7)h;梗死部位:前壁8例、侧壁13例、后壁4例、下壁4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梗死部位等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发病时间在12 h以内;(2)心电图提示至少2个以上相邻导联ST段抬高;(3)胸痛时间在30 min以上,含服硝酸甘油无效;(4)实验室检查:心肌酶(肌酸激酶CK或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是正常值的2倍以上,肌钙蛋白升高;(5)同意加入试验,签署知情同意书[2]。

    排除标准:(1)年龄80岁以上者;(2)血压不能控制在160/90 mm Hg以下者;(3)严重心、肝肾疾病者;(4)出血性疾病或严重凝血功能障碍者;(5)碘过敏或过敏体质者。

    1.3 方法

    所有患者均进行再灌注治疗,以缩小梗死面积。

    溶栓组:溶栓治疗。具体方法如下:患者入院后严格卧床休息,立即嚼服阿司匹林肠溶片300 mg,之后静脉滴注尿激酶20万U加入100 ml生理盐水中,滴注时间为30 min;低分子肝素钠5000 U,皮下注射,每12小时1次,连用7 d。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次,1次/d;氯吡格雷75 mg/次,1次/d,需服用12个月。

    介入组:介入治疗。具体方法如下:患者入院后严格卧床休息,立即嚼服阿司匹林肠溶片300 mg、氯吡格雷600 mg,有难以忍受的胸痛患者给予吗啡静脉注射,行急诊冠脉造影,依据造影结果进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及支架术。术中需连接心电图和血压持续监护,给予患者普通肝素100 U/mg,依据患者的病变性质选择合适的球囊,首先需对狭窄或闭塞病变进行预扩张,进行重复造影,支架的置入位置为病变血管闭塞部位或最狭窄部位,观察远端血流、狭窄情况。术后低分子肝素钠4000 U,皮下注射,每12小时1次,连用治疗10 d,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次,1次/d;氯吡格雷75 mg/次,1次/d,需服用12个月。

    1.4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溶栓治疗成功标准:120 min内心电图显示抬高的ST段回落50%以上,梗死动脉血管前向血流T1M1分级为3级;介入治疗成功标准:梗死动脉血管的残余狭窄剩余20%以下,梗死动脉血管前向血流T1M1分级为3级[3]。

    对两组患者的梗死动脉血管的再通率、病死率、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以及住院时间进行比较。

    1.5 统计学处理

    试验数据以统计学软件SSPS 18.0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較用字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结果比较

    介入组患者中有28例介入治疗成功,治疗成功率为96.6%;溶栓组患者中有21例溶栓治疗成功,治疗成功率为72.4%;两组患者的治疗成功率比较,介入组高于溶栓组(字2=4.73,P=0.030)。

    2.2 两组患者梗死动脉血管再通率、病死率比较

    与溶栓组比较,介入组的梗死动脉血管再通率较高,且病死率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2.3 两组患者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http://www.100md.com(梁承院)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