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外医学研究》 > 2017年第7期
编号:13001856
综合护理干预用于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探析
http://www.100md.com 2017年3月5日 《中外医学研究》 2017年第7期
     【摘要】 目的:分析综合护理干预用于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在笔者所在医院就诊的72例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将其作为研究对象,分为两组,每组36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予以综合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对照组护理总有效率、对护理的满意度分别为83.33%和83.33%,低于观察组的97.22%和97.2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中,应用综合护理干预,可提升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和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关键词】 综合护理干预; 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临床效果

    doi:10.14033/j.cnki.cfmr.2017.7.04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07-0094-02

    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无特定易感人群,在临床上的患病率并不十分高,大约1000人中,存在3~6名患病者。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无传染性,通过心电图等实验室检查可检查确诊,其症状表现为败血症、高热等。针对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治疗一般采用药物方式治疗(支持性治疗治疗周期:3~6个月),大约有70%的治愈率。治疗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常用盐酸左氧氟沙星眼用凝胶、依托红霉素颗粒等药品治疗。而护理干预是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康复的必要举措,应予以重视。基于此,本次研究对象选自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72例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分组观察,研究综合护理干预用于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中的效果,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于笔者所在医院就诊的72例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主要临床症状:畏寒、呼吸困难、心脏杂音、咳嗽、发热、抽搐等[1]。纳入标准:(1)经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符合感染性心内膜DUKE诊断标准;(2)经NYHA分级心功能Ⅲ~Ⅳ级[2]。排除标准:排除脑梗死发生小于3个月且不适合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将所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观察组,男20例,女16例,年龄24~53岁,平均(41.5±3.5)岁;对照组,男17例,女19例,年龄23~54岁,平均(40.5±4.5)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具体如下:根据患者具体身体状况制定合理的护理计划(护理计划可根据患者病情实施调整)[3]。(1)定时查看患者身体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需要做好以下工作,根据时间测量和记录体温;查看患者的气管插管是否存在异常,以免影响患者呼吸;进行血气分析;实施心脏超声检查;必要时拍摄胸片(观察患者的肺部情况)。根据上述这些工作安排护理方案。(2)加强护士对患者的心理护理。缓解患者手术治疗的紧张情绪,采用简单的方式让患者了解治疗的关键过程,稳定患者心绪。多给予患者鼓励,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3)指导患者正确用药。根据医生的医嘱,按要求提醒患者服用藥物。同时,进行抗生素治疗,加强患者机体免疫力。(4)引导患者正确饮食。在了解患者身体情况后,为患者提供饮食指导。在饮食中,高蛋白、高热量容易消化的食物适合心功能良好的患者。主要目的是提升矿物质和维生素的摄入量。对于心功能存在障碍的患者,对于水和盐的摄入量需谨慎,必要时,告诫患者可能形成的不良后果。同时,给予营养支持,通过输注白蛋白及血浆制品实现。(5)实施常规的牙齿护理和口腔保健,降低并发症发生率[4]。

    1.3 观察指标

    (1)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依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实施评价)。显效,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实验室检查结果基本正常;有效,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显著缓解,实验室检查结果有明显改善;无效,临床症状未缓解,实验室检查结果处于非正常水平。总有效率=(总例数-无效例数)/总例数×100%。(2)对比两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采用医院自制调查表实施调查)。满意度评分:满分100分,分为三个评分等级, 85分及以上为满意;60分(包括60分)~85分为一般;60分以下为不满意。总满意度=(满意例数+一般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对照组36例患者中,显效20例,占55.56%,有效10例,占27.78%;观察组36例患者中,显效29例,占80.56%,有效6例,占16.67%。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7.2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3.956,P<0.05)。

    2.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对照组,满意20例,占55.56%,一般10例,占27.78%;观察组,满意25例,占69.44%,一般10例,占27.78%。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7.22%,对照组为83.33%,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3.956,P<0.05)。

    3 讨论

    临床上,针对感染性心内膜炎多有研究。该疾病在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群体中较为多见。感染性心内膜炎特点具体为:(1)一般会出现急性化脓性感染,存在于近期手术、外伤、产褥热或器械检查之中;(2)患者起病急,出现寒战、高热、多汗、衰弱、皮肤黏膜出血、休克、血管栓塞和迁移性脓肿等症状,原有感染病灶明显。另外,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心脏方面也会出现问题,有杂音,且性质多变,粗糙。受病变累及影响,患者可能发生全心衰竭的征象。针对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检查,所采用的检查方法分为实验室检查和其他辅助检查两类。通过实验室检查,可发现患者血白细胞明显增多,中性粒细胞核左移,有中毒颗粒。同时,患者有进行性贫血症状。在此基础上,经血培养,发现化脓性细菌存在。其他辅助检查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种检查确诊手段,通过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患者心内膜上赘生物形成瓣膜损害程度,以此分析和判断血流动力学紊乱的征象。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并发症有以下几类,分别是心力衰竭、栓塞、转移性脓肿和感染性动脉瘤等。分析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发病原因,与真菌、衣原体、病毒等细菌感染相关,由此引发心室壁内膜炎症或心瓣膜炎症[5]。感染性心内膜炎存在两种分类,一类是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另一类是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早期外科干预是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基础,现阶段,长时间静脉注射或者服用药物是主要的治疗手段。及时采用有效的治疗方法治疗该疾病,是阻止患者病情发展的根本[6]。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现今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治疗流程,主要通过抗生素治疗。早期治疗过程中(病原学检查后),及早采用足量有效抗生素经静脉给予杀菌药。给药原则遵循两点:一是大剂量(血药浓度:血清有效杀菌浓度超过6~8倍);二是长疗程(具体要求:用药超过4周)[7]。抗生素使用药物依据临床征象检查而定,通常情况下,联合应用两种抗生素最为合适。首选药物方案为,分次静脉注射(静脉滴注)青霉素, 最低用量2000万U/d,最高用量4000万U/d。还要给予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进行加强支持。具体治疗方式为,分多次,输鲜血、冻干血浆或人血白蛋白、多种氨基酸等。为了确保患者机体抵抗力足够,还应该给予患者其他方面的治疗[8]。譬如应用营养心肌药物,保持水、电解质平衡等。而除了上述治疗方式之外,还有一种可行方式实施治疗,即施行手术[9]。对于感染性心内膜炎导致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而内科治疗无效者,可选用此法(施行瓣膜置换术)。针对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治疗,更重要的是从饮食保健着手,有两项要求,其一,饮食选择高热量、高蛋白质、多维生素和易消化的;其二,钠盐摄入量不能过多。在实施治疗期间,采用的护理措施也非常关键。如若护理不当,则极易引发较多的并发症(栓塞、心力衰竭等)。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了综合护理干预,其治疗有效率97.2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对两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进行了调查,观察组对护理满意度更高。此外,针对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更应该做好预防护理措施,具体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进行,第一,积极防治各种感染病,以祛除疾病诱因。及时有效控制患者发生口腔感染、皮肤感染、泌尿道感染和肺炎等病症,从根源上降低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发病率。第二,做好卫生宣教工作。毒品或者有静脉药瘾者患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概率会增加,由此入手,减少心脏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概率。第三,进行预防用药。为了减免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可先行预防菌血症。

    综上所述,综合护理干预用于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中,其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提升患者的疗效和对护理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董欢欢.综合护理干预在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中的应用观察[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30):238-239.

    [2]杨晓露.综合护理路径在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治疗中的效果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94):210-212.

    [3]李琪.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围术期康复效果分析[J].科技资讯,2016,3(3):133-134,136.

    [4]吴洁.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综合护理干预的疗效观察[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5,9(12):193.

    [5]王超,苗齐.早期外科干预感染性心内膜炎:利大于弊[J].医学综述,2013,19(7):1234-1237.

    [6]胡芳.综合护理干预在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 中国实用医药,2015,10(5):229-230.

    [7]赵娟.感染性心内膜炎合并心衰的内科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5,30(24):2262-2263.

    [8]王晓杰,卓春梅,吕小羽,等.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综合护理干预[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6(33):222-223.

    [9]陆双政.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外科诊治现状[J].右江医学,2012,40(3):427-429.

    (收稿日期:2016-11-17), 百拇医药(林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