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生命时报》 > 2013.11.29
编号:4134
过度输液仍令人忧(热点聚焦)
http://www.100md.com 2013年11月29日 生命时报 2013.11.29
     国际公认用药方针是:口服药占50%以上,肌注占30%~40%,输液占10%

    “来社区医院就是为输液”

    11月12日,不到早上9点,记者来到解放军304医院调查采访。刚到急诊输液大厅,就看到里面已经有20多名患者,他们或坐或躺,头顶上方大多挂着输液吊瓶。家住附近的王先生一大早就和爱人一起来打吊瓶:“开始家里只我一个人感冒,本想吃点药就好了,结果不仅没好,还把爱人也给传染了。”怕传染给孩子,就“来医院输液了”。虽然医生开了处方药,但高先生坚持输液。

    在北京市西城区的一家社区医院,记者见到了类似的情况。“来社区医院就为了输液”,一位老人边说边拿起在大医院开好的药,要求医生给他输液。这里的值班护士坦言,不少人看病都去大医院,来社区医院就是为了输液。“现在还不是人最多的时候,”护士说,“最多的时候每天都有将六七十位病人来打吊瓶,把观察室占得满满当当,我们都忙不过来。”记者在观察室中随机询问了几位患者,他们大多是因为呼吸道感染来就医的。“其实也不怎么严重,就是有些嗓子疼,”正在输液的张先生告诉记者,“医生说化验结果显示有一点发炎,建议我吃些药就行了,但我还是坚持要打三天吊瓶,主要是担心吃药好得不彻底。”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有类似想法的患者不在少数。
, 百拇医药
    近日,本报联合“搜狐健康”所做的一项网络调查显示,在2573名受访者中,15.85%的人平均每年输液5瓶以上,其中,5.32%的人输液5~8瓶,10.53%的受访者年均输液8瓶以上。曾有公开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输液市场容量在100亿瓶(袋)以上,相当于13亿人口每人输了8瓶液,远高于国际上人均2.5~3.3瓶的水平。

    医患共同推高输液量

    针对记者采访调查的患者输液现状,全国合理用药监测专家孙忠实教授认为“至少一半没必要”。孙忠实表示,过度输液的问题在我国一直存在,近两年虽有所缓解,但现状依然严峻。国际上公认的用药方针是,口服药占50%以上,肌肉注射占30%~40%,输液占10%左右。但在国内某些医院,输液的比例甚至超过四成。

    造成输液量居高不下的原因,一方面是患者主动要求。在本报调查中,9.41%的受访者表示“生病就会主动要求输液”;34.40%的人认为“输液能让病好得快”。孙忠实表示,临床上主动要求输液的病人并不少见。还有不少患心脑血管疾病的老人,一到换季,就会到医院要求输些疏通血管的药物,预防疾病发作。著名心血管专家洪昭光表示,这是输液的另一大误区,这种预防性输液的办法不但没有科学依据,还会增加院内感染几率,甚至可能引起其他并发症。
, 百拇医药
    “输液依赖”的另一个原因,是有些医生将输液当成了常用给药方式。个别医院需要增加输液等药品的使用数量来创收。孙忠实表示,这种情况在一些二级以下的医院、乡镇和社区医院中十分普遍。

    事实上,输液有不少弊端。孙忠实告诉记者,“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是世界范围内的用药共识,输液这种给药方式风险较大。第一,容易引起感染。输液时如果注射器、针头和注射部位的皮肤消毒不严,有可能使针眼红肿、化脓,严重的还能引起全身感染。第二,输液易引发不良反应。相比口服药和肌肉注射,输液时药品不经过任何屏障直接进入血管,一旦过敏,患者可能在几分钟内出现休克,甚至死亡。第三,耗时费钱。输一次液少则一小时,多则四五小时,比口服药和肌肉注射更耗时,价格也更高。第四,盲目输液更容易增加整个人群的耐药性。

    输液应为最后的选择

    孙忠实提醒,只有在无法采用口服和肌肉注射时,才应选择输液。第一是根据病情需要,急重症该输液就输液。比如血压太低,发烧超过39度甚至40度,以及因腹泻、呕吐、出血而严重脱水或休克的患者,都需要通过输液缓解。第二是根据药物性质,有些药不能肌肉注射,只能用静脉注射。第三是根据患者的病情,比如昏迷的病人,无法口服药品,只能采用静脉注射。

    孙忠实呼吁,老百姓应该正视输液的作用,不要将其神话;各级医疗管理部门要加大对抗生素的控制力度,破除“以药养医”制度。▲, 百拇医药(尹若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