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生命时报》 > 2016.10.04
编号:21866
应对心脑血管病重在一级预防
http://www.100md.com 2016年10月4日 生命时报 2016.10.04
     2016年9月27日,在世界心脏日(9月29日)前夕,由人民日报社工会联合会、人民日报社离退休干部局、人民日报社妇工委联合指导,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生命时报》社、人民网科普部共同主办,拜耳医药保健支持的2016世界心脏日媒体宣传活动在人民日报社举行。围绕今年的活动主题“关爱心脏,活力人生”,多位心血管领域著名专家分享了自己的见解,为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提供了宝贵建议。

    风险因素,人人须知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及心脏中心主任霍勇:关于心脏病,大家应了解一个事实:过去30年,中国心血管发病死亡持续攀升,全国所有的死亡一半以上是心脑血管疾病造成的。可以说,心脑血管病是我国第一大病。对于这类疾病,中国尤其要关注,因为我国正处在心脑血管疾病发病持续攀升的阶段,而且目前还没有减缓或下降的迹象。

    我国近日审议通过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这是今后15年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行动纲领,它要求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大幅提高健康水平。要实现“健康中国2030”这一远景,我国面临着两大问题:一是公众的疾病防控意识,表现为心血管疾病高危筛查率低、“三高”控制达标率低、高危人群用药率低;二是医疗资源不平衡,需要进一步推广分级诊疗。
, 百拇医药
    具体到落实,我们可借鉴发达国家的措施,比如WHO的“2525”目标:到2025年,让因心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呼吸系统慢性疾病这四大类病引起的早亡减少25%,血压水平不达标率降低25%。要想实现这个目标,我们都应关注心血管疾病,了解自身的危险因素及发病风险。同时,每个人都应有疾病筛查的意识,在就诊时,进行常规心血管病风险筛查,了解自己的患病风险,更有针对性地预防疾病。具体防治方案可参考将在近期公布的《中国心血管疾病预防指南》。

    现实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老百姓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因素认识严重不足。“有的高脂血症患者连高脂血症都没听说过”,更不知道要关注自己的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连这些危险因素都不清楚,谈何预防和治疗?因此,教育十分重要,无论医生还是患者,都应加强疾病预防教育工作。▲

    一级预防,重中之重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安贞医院流行病研究室教授赵冬:我们常说,心脑血管病要分级预防。具体来说,一级预防,指的是控制其危险因素,从根本上减少或防止疾病发生;二级预防,指对已患病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减少或防止心脑血管病的发展及并发症的发生;三级预防,指对患者进行康复治疗,防止病情恶化,预防并发症和伤残,延长寿命。其中,一级预防是最重要的。
, 百拇医药
    之所以说一级预防最为重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需要防病的人多了。现在,我国脑卒中等病发病年轻化,原来以中老年人为主力的这类疾病,加入了年轻人这一生力军。另外,不少心脑血管病如急性心梗、脑卒中等,猝死的风险高。可能一次心梗发作,就要了命,也就谈不上二级、三级预防。此外,不少人首次发作心脑血管病时往往来不及赶到医院。北京地区2007到2009年的心梗死亡数据显示,入院前死亡例数可高达72.3%。也就是说,疾病第一次发生,就没有机会挽救了。因此,将疾病扼杀在萌芽之前,让人们不得病,才是最理想的。

    预防疾病也要讲究方法,这要求我们对患高危人群进行危险分层,对患病风险更高的人群重点进行预防。一个人的患病风险如何包括很多影响因素,如年龄、体重、血糖、血压、血脂、家族史,以及吸烟饮酒习惯等。对中国人来说,在预防脑卒中方面,血压可以说是最重要的指标,血压控制在120/80毫米汞柱以下,65岁以前发生卒中的概率非常低。此外,尽管年龄是个十分关键的危险因素,老年人明显比年轻人患病风险更大,但也不意味着年轻人就可以忽视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对于任何疾病来说,早期预防都相当有必要,如果能从青年时期就坚持不吸烟、不酗酒的良好习惯,并关注血压、血糖、血脂等相关指标,那么在步入老年后也更容易保持健康,终身发病风险都是较低的。年龄大于45岁的男性或超过55岁的绝经后女性,如果有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家族史、肥胖和吸烟这几项中的3项以上危险因素,就是心血管风险的高危人群。这些高危人群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抗血小板药物。
, 百拇医药
    总体来说,我国的心脑血管疾病预防工作,一级预防是重中之重;还要了解不同个体的患病风险,对中青年高危人群进行早期干预。▲

    高危人群,及时用药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副主任孙宁玲:今天,我与大家分享一下心血管风险筛查项目进展。该项目于2015年5月开始,由国家卫计委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主导开展,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支持。截至2016年9月11日,已筛查超过70万名患者,覆盖500余家医院,举办400多场医生学习会。

    根据2015年的中国慢病调查报告,全国86.6%的死亡是慢病导致;在慢病死亡中,心血管疾病、癌症、呼吸系统疾病等达79.4%。根据“2525”计划,在临床上为了达到减少25%的慢病早亡这一重要策略目标,希望有50%的高危人群可得到药物治疗,80%的基层医疗机构应该有基本医疗保健设施的建立。从政策上和基本治疗上同时给予支持,才能使慢病早亡率下降。如何来支持和实施这个项目,对我们国家是一个重要的挑战。
, 百拇医药
    筛查结果再次印证了国人心血管病防控方面的问题。筛查针对既往无心脑血管疾病史的人群,发现年龄50岁以上“三高”发病率明显高于50岁以下人群。筛查针对50岁以上高血压患者是否合并其他5项危险因素(吸烟、早发心脑血管疾病家族史、糖尿病、高血脂、肥胖)的统计结果显示,90%以上的患者至少合并一项危险因素;合并风险因素越多,对健康危害越大。我们对用阿司匹林等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后发现,在50岁以上、患高血压且至少合并一项危险因素的人群中,仅有37%的患者接受了抗血小板治疗。多种证据证明,在心脑血管病高危人群中采用抗血小板治疗是预防心血管事件、减少死亡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真正使用了药物的人太少了。

    这一项目给了我们几项重要启示。首先,筛查是十分必要的,可以查出疾病的发作风险,提高高危患者的检出率。其次,在没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人群中,中危和高危人士已经达到43.6%,不少人有着不止一项危险因素。最后,药物治疗方面,临床上抗血小板药物使用相对偏低。这些结论提示我们,应该更有效地管理和教育患者,医生应教会广大患者更规范地使用抗栓药,将其作为心脑血管疾病一级预防的药物。▲
, 百拇医药
    世界心脏日媒体宣传活动在京举办

    心脏是人体唯一一个片刻不可以休息的器官,但冠心病、风心病、心肌病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却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命。

    为了唤起公众对心血管疾病及其危险因素的关注,世界心脏联盟于1999年发起成立“世界心脏日”。今年的世界心脏日主题是“关爱心脏,活力人生”。此次世界心脏日媒体宣传活动中,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陇德,人民日报社机关党委常务副书记、工会联合会主席李忱及拜耳处方药中国副总裁、医学事务部总监郎志慧等出席并致辞。郎志慧博士表示:“作为中国政府慢病预防事业的忠实合作伙伴,拜耳秉承‘科技创造美好生活’的理念,履行企业公民社会责任,以自身产品与服务提升中国人民生活品质,为“健康中国2030”贡献力量。”▲(本版文章由本报记者靳玉玲采写),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