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生命时报》 > 2016.10.28
编号:21683
不会打针让胰岛素“失效”
http://www.100md.com 2016年10月28日 生命时报 2016.10.28
     受访专家: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内分泌科教授 孙子林

    孙子林,主任医师、教授,东南大学医学院副院长,东南大学糖尿病研究所所长,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教育和管理学组副组长

    李大爷今年70岁了,是一名11年糖龄的老糖友,近5年来一直打胰岛素控糖。然而,这段时间,他发现自己对胰岛素的需求量好像越来越大了,原先剂量已控不住血糖,加大剂量以后,有时又会出现低血糖。李大爷很纳闷,莫非是胰岛素失效了?前两天复查时,他与大夫谈起这个问题,大夫看了看他的注射部位,发现李大爷的肚皮上长了不少“小疙瘩”,摸起来还挺硬。大夫说:“这就是你胰岛素‘失效’的原因!”

    李大爷身上的这些小硬结,学名叫“皮下脂肪增生”。根据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内分泌科孙子林教授团队的调查,这种现象在糖友当中并不罕见,尤其是在长期注射胰岛素的糖友中更为常见。调查显示,近半数使用胰岛素的糖友都曾在注射部位发现过皮肤变硬、小肿块或突起,脂肪增生的实际发生率可能超过八成。腹部是最容易打针后长硬结的部位,发生率可高达52.4%,其次是大腿和上臂。
, 百拇医药
    尽管注射胰岛素部位的皮下脂肪增生在糖友中很常见,但并未引起足够重视。实际上,这些小突起有很大的危害。如果在这些地方打针,胰岛素的吸收会变得很差,起不到应有的控糖作用。有些糖友观察到自己按原有剂量打胰岛素后,餐后血糖降不下来,好像是胰岛素“失效”了,便自作主张加大了剂量,结果不但没有达到想要的效果,还发生了低血糖。这是由于大剂量的胰岛素在脂肪增生部位缓慢吸收后,降糖作用延迟出现,在血糖下降时进一步将其降得更低。这样,胰岛素打得更多了,花销更大了,而血糖却更不稳定了。还有不少“聪明”的糖友发现,在这些小疙瘩上扎针不是那么疼,因此更偏好在这里打针,也同样出现了血糖波动严重的后果。像李大爷,就是因为出现脂肪增生后,胰岛素吸收变差,造成血糖控不好;擅自加大剂量,又引起了低血糖。研究显示,在注射胰岛素的糖友中,发生脂肪增生者尽管使用了更多胰岛素,血糖控制却比其他糖友更差,糖化血红蛋白也要高出将近0.5%。

    孙子林教授介绍,糖史达十余年,接受胰岛素治疗6年左右,糖友便有较大可能发生皮下脂肪增生。不勤换针头、不会正确轮换注射部位、超重和肥胖以及胰岛素剂量过高等,均与脂肪增生相关。如果每次打针都与上次的针眼有一定距离,短期内不在同一部位重复进针,并且每次注射后都更换针头,皮肤就不容易长硬结,胰岛素也不会“失效”。可以说,良好的注射技术是每个糖友都需要掌握的学问,正确轮换注射部位和每次更换针头是预防脂肪增生的最好方法。

    那么,一旦发生了皮下脂肪增生,糖友该如何应对呢?专家建议,发现皮肤表面有变硬、突起或小肿块后,应避免在这些部位注射胰岛素。这样,一段时间后,硬结就会自行消失。糖友在复查时不妨主动请医生检查自己的注射部位,看是否有异常,尤其是已有皮下脂肪增生的糖友,更应频繁检查。还应注意的是,当注射部位由硬结改为正常皮肤后,糖友往往需要降低胰岛素剂量,具体还需遵从医生的建议,并根据频繁的血糖监测来指导剂量调整。▲(本文由本报记者靳玉玲采写),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