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生命时报》 > 2016.11.11
编号:21538
胰岛素类似物是更好的选择
http://www.100md.com 2016年11月11日 生命时报 2016.11.11
     受访专家: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内分泌科副教授 范 慧

    本报记者 靳玉玲

    伴随着糖尿病领域的研究与进展,不少降糖新药被不断研发。无数研究与实践表明,胰岛素仍然是最有效的降糖药物。

    自班庭于1921年从狗身上发现了胰岛素之后,这一神奇的激素类物质经历了从动物胰岛素到人胰岛素再到胰岛素类似物的发展变化。比起吸收较差、易失效、易过敏且纯度较低的动物胰岛素,人胰岛素的应用可以说是胰岛素治疗史上的第一次飞跃。尽管解决了动物胰岛素带来的免疫源性问题,人胰岛素也存在着不少缺陷:吸收速度与血糖变化不完全匹配、必须在餐前30分钟注射、作用高峰延迟以及不能完全模拟生理性胰岛素分泌等。这就促成了胰岛素治疗史上的第二次飞跃,即胰岛素类似物的产生。

    胰岛素类似物吸收更快、更能模拟人体的胰岛素分泌,有着其独特的优越性,各个指南都充分肯定了它的临床优势。2013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指出:胰岛素类似物与人胰岛素相比控制血糖的能力相似,但在模拟生理性胰岛素分泌和减少低血糖发生风险方面,胰岛素类似物优于人胰岛素。2011年国际糖尿病联盟的餐后血糖管理指南也推荐:相比预混人胰岛素,预混胰岛素类似物可更好地控制餐后血糖。

    临床常见的胰岛素类似物包括速效、超长效及预混胰岛素类似物等多种,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宜剂型。中国糖尿病人群的特点是餐后血糖偏高,且健康意识差、治疗依从性差。不少糖友每天需要打3~4针胰岛素进行治疗,方案复杂,不太容易实施和坚持,因而忘记打针或是不愿打针的情况时有发生,导致血糖控制不达标。然而,如果使用预混胰岛素类似物(如含有30%门冬胰岛素及70%精蛋白结合门冬胰岛素的剂型),可一针或两针起始,根据病情进展亦可进行3针强化治疗,满足糖友的全程治疗需求。其中,速效成分可以有效降低餐后血糖,其余成分可满足体内基础胰岛素分泌需求。这样的剂型兼顾了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的管理,低血糖风险较小,且不需要提前30分钟注射,简化了治疗方案,更易被糖友接受,因此有着较佳的控糖效果。可以说,预混胰岛素类似物是起始胰岛素的更好选择。▲,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