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生命时报》 > 2017.11.21
编号:23755
为何一边倒地讨伐刘鑫
http://www.100md.com 2017年11月21日 生命时报 2017.11.21
     为何一边倒地讨伐刘鑫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语沐心理创始人 丁思远

    这几天,“江歌遇害案”舆论纷纷。作为凶手前女友、死者江歌室友的刘鑫被推上风口浪尖。大部分网民和文章都在“讨伐”刘鑫,认为她不尊重、不感恩为她“挡刀”的室友江歌。刘鑫,她既是幸存者也是受害者,为什么遭到了比凶手还多的骂名和谴责?民众一边倒地指责刘鑫,想的更多的可能不是案子本身,而是那些触动内心的东西。

    谴责刘鑫时,我们可能是在发泄自身的委屈和愤怒。每个人应该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为在意的人付出了很多,结果人家感受不到,或感受到了也不在意。生活中太多事情,让我们感到自己的付出和牺牲没有被认可,但我们没法说,一说出来,就变成了求回报。于是说出来矫情,不说出来憋屈。而“江歌案”是非常典型也非常极端的“付出不被认可”的例子,江歌为刘鑫付出了生命,但刘鑫甚至不愿承认这一点,这让大量经历过“用真心换绝情”的群众感同身受,那些没有机会发泄的委屈和愤怒终于有了一个发泄口。我们指责刘鑫的背后,是控诉那些曾经辜负我们的人。

    此外,自我保护也是非常重要的心理动因。出门在外靠朋友,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愿意帮助别人,为朋友两肋插刀,因为我们希望在自己落难时,同样可以得到帮助。恶意交换恶意,善意交换善意,付出交换感恩,这是社会生存的潜规则。遵循这样的规则会让我们感到安全,因为我们可以预测一个行为后面会带来什么。但当有人破坏这个规则的时候,善意交换了恶意,付出换来白眼狼,我们就无法预测在自己有需要时,是否会得到帮助。这让我们感到非常不安全,为了保护自己,我们必须要对这种破坏潜规则的行为表态,对规则破坏者进行道德谴责。

    当然,也有不少人是“键盘侠”,跟着大家的谴责起哄,有的谩骂、辱骂甚至脱离事实。在此建议对热点事件、人物评价应有度,不应助长网络暴力。▲,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