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生命时报》 > 2017.11.21
编号:23766
美国高血压标准下调了
http://www.100md.com 2017年11月21日 生命时报 2017.11.21
     受访专家: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五科主任医师 盛 力

    本报特约记者 原 \u73a5

    近日,美国心脏协会在2017年学术年会上公布了新版美国高血压指南,本次指南较上一版变动较大,且针对高血压疾病的诊断、治疗做出了全面定义。新版指南的几个“新”可以说颠覆了人们对高血压病的传统认知,本期我们邀请了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五科主任医师盛力来详细解读。

    变化一:130/80即为高血压

    过去,国际通用的高血压诊断定义为诊室收缩压(即高压)≥140毫米汞柱和(或)舒张压(即低压)≥90毫米汞柱(单位下同),高血压前期为高压达120~139和(或)低压达80~89。新版指南将标准修改为:高压达到130,低压达到80,二者符合其一即可诊断为高血压,也就是高压和低压的诊断标准均下调了10毫米汞柱;高压120~129、低压<80时,称为“血压升高”,“高血压前期”这一定义被删除。同时,对高血压的分级标准也进行了下调,130~139/80~89被称为高血压1期,高于此便是高血压2期了。这些改变将显著增加高血压患者的确诊人数。
, 百拇医药
    指南编写者之一威尔顿教授认为,新标准体现了血压早期干预的重要性,在130/80毫米汞柱就开始管理,可预防高血压并发症。大量临床调查研究证实,血压超过130/80,心脑血管风险就已加倍,因此早期干预会减少高血压引起的心脏、肾脏和脑部损害。

    变化二:早晚各测两次确诊

    高血压诊断最主要的方法是诊室内采用校准的血压计,测量安静休息坐位时上臂血压,一般需要非同一日测出3次血压值均达到高血压标准,才可诊断。新版指南在上述诊断方法基础上,对使用降压药物的患者给出了更细致的测量建议,在早晨服药前和晚餐前应至少测量两次血压,间隔需一分钟以上,取平均值加以评判;如果更换降压药物,应服药两周后记录一周血压值,再加以评估。

    变化三:药物治疗门槛降低

    旧版指南使用降压药物的标准为:血压≥160/100毫米汞柱者,或是患者合并糖尿病或已有心脑损害及临床并发症。新版指南建议,患者若合并冠心病和脑血管疾病或10年内发生冠心病风险≥10%,且血压超过130/80毫米汞柱时,就应考虑进行药物治疗。若患者无心脑血管疾病,起始用药的门槛是大于140/90毫米汞柱。我国高血压患者的控制率一直不太理想,合并其他疾病的人群数量也大大增加,新指南将这类患者药物治疗的门槛降低,可能会使患者受益。
, 百拇医药
    变化四:降压目标更加严格

    既往认为,一般情况应用降压药物控制血压,目标值应小于140/90毫米汞柱,患有糖尿病、慢性肾脏疾病、心衰或冠心病合并高血压者,血压控制应达130/80毫米汞柱。新版指南建议,稳定型冠心病、糖尿病、心衰、慢性肾病和非急性期脑卒中者的降压靶目标都在130/80毫米汞柱以下,以减轻血压对器官的损害。

    变化五:老年人可考虑强化降压

    65岁以上老年人血压常表现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旧版指南认为,老年人高压应控制在150以下,如果能够耐受可降至140以下。但新版指南给出的建议变动较大,称有活动能力的老年人降压目标是130毫米汞柱,合并其他疾病和预期寿命有限的老年人,可适当调节降压目标值。这一建议来自于大量临床研究,这些研究发现强化降压治疗明显降低了心血管风险。

    盛力教授认为,新版高血压指南的修改,其积极意义在于,一定程度上更加完善了高血压患者的血压管理。不过,她同时提示,这不代表我国也一定要修改指南,或是照搬国外的指南。该指南的大部分临床参考资料来自于欧美,这一标准是否完全适用于我国高血压患者,还需临床工作求证,不应盲从。虽然诊断标准的下调会使很大一部分人符合“高血压”的定义,但这不意味着一定要用药,也无需因“一夜之间患上高血压”而恐慌。这部分人群可先通过健康饮食、合理运动及保持适宜体重等生活方式干预手段来降压。▲, 百拇医药(原\u73a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