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生命时报》 > 2017.11.21
编号:25180
治病救人最要不得迷信
http://www.100md.com 2017年11月21日 生命时报 2017.11.21
     10月19日,北京同仁医院翟长斌医生在微博讲了一件奇葩事:一个潮汕女病人告知翟医生取消眼屈光参差手术。原因是她未来的婆婆找了个算命先生占卜一卦,说不能做手术,如果做了,5年后眼睛会不好。同样,在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一个肿瘤晚期病人危在旦夕,却不去医院抢救,在家等着“神仙”救治,等没气了才拨打120。

    不管故事多么奇葩,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在治病救人上讲迷信,结局一定是悲催和令人痛心的。轻者延误病情,重者因此殒命。凡是问题都有解决的正确方法,方法不对,问题自然得不到有效解决,特别是健康问题。解决健康问题的人,必须而且也只能是那些经过多年系统培训、掌握规范治疗疾病的医务人员。因此,在健康问题上讲迷信是最要不得的。

    科学发展到今天,迷信早已被定义为愚昧落后的现象。俗话说,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听过那么多因迷信而导致的悲情故事,为何今天依然存在?我认为,原因有两个,其一,患者和家人本身缺乏识辨能力,面临健康选择时,没有做出正确决策的能力,即缺乏基本的健康素养。其二,由于缺乏基本的健康素养,才让那些所谓的“养生大师”、“健康教母”,甚至“神仙巫师”等滥竽充数的人钻了空子。

    相比于其他科学技术,医学具有其特殊性。一方面,能够在医院提供诊疗服务的,必须是经过严格专业训练后,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和技术的医务人员;另一方面,长期以来,我国国民教育体系中健康教育的缺失,致使人们普遍缺乏对健康与疾病的基本认知,导致医务人员和公众认知疾病时存在巨大差距,双方沟通很困难。

    研究表明,患者个人的健康素养在治疗和控制疾病时发挥90%以上的作用。所谓健康素养,就是指一个人获取、理解基本健康信息和服务,并利用这些健康信息和服务,维护和促进健康的一种能力。目前,我国公民健康素养水平很低,2015年只达到10.25%。提高健康素养需要全社会的努力。首先,个人要重视健康,从正规渠道获取健康信息,加强对健康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生病时选择正规医院就医,树立和医务人员一起战胜疾病的信心;其次,医务人员要将健康科普作为临床诊疗的一部分,因为“科学不发声,流言就盛行”。第三,政府及相关部门、媒体要为医务人员从事科普、公众学习科普知识提供相应的平台和积极向上的环境。只有这样,公众健康素养水平才能不断提升,才不会被迷信所左右。▲, 百拇医药(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健康教育所主任医师 刘秀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