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生命时报》 > 2017.12.29
编号:25326
大多糖友血糖没测对
http://www.100md.com 2017年12月29日 生命时报 2017.12.29
     受访专家: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邹大进

    本报记者 谭卓\u66cc

    邹大进,海军军医大学肥胖与糖尿病专病诊疗中心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医师分会副会长

    自我监测血糖是糖尿病治疗的重要环节。美国《糖尿病技术与治疗学》期刊的最新研究指出, 1.9万名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中,有20%从不监测血糖,大多数患者没有掌握自测方法。

    “研究证明,自测血糖可减少近五成糖尿病死亡。但目前,很多糖友自我监测能力较差,以为一个月去医院测一两次血糖就行了,或者是感觉不舒服时才测。”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海军军医大学肥胖与糖尿病专病诊疗中心主任医师邹大进告诉《生命时报》记者,影响血糖自测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第一,疼痛感。血糖的监测离不开采血环节,每天多次扎手指带来的疼痛感,会降低患者的依从性。发表在《临床合理用药》杂志上的研究发现,怕痛、工作较忙、应酬多是多数糖友血糖自测不规范的原因。第二,经济负担。邹大进说,一张试纸的价格约三四块,一天成本达十几块,这对于低收入家庭来说是笔不小的开销。第三,不了解监测频率。调查显示,76.5%的糖友未按照《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推荐的频率自测。第四,操作方法不准确。这导致测量数值误差大,令糖友失去信心。

    “要做到血糖自我监测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反复采血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糖友的生活质量。”邹大进认为,血糖监测的时间和频率,要视自身情况而定。如果糖友只是口服药物治疗,且血糖稳定时,建议以糖化血红蛋白监测为主,每3个月一次。当血糖波动较大时,为了减少扎针次数,可每天监测一次血糖水平,选在不同时间,如周一测空腹、周二测中饭前、周三测晚饭前、周四测睡前,以此类推,直至血糖平稳。一旦改变生活作息与饮食,出现生病、手术等情况,应增加监测频率。

    建议糖友准备个血糖监测记录本,内容包括测定的日期、时间、血糖值、用药量,以及胰岛素的剂量与注射时间等。把记录本放在家里显眼的位置,每次测量后及时记录,家人要常督促。注意几个细节:1. 每次测时,注意检查试纸的有效期,并查看试纸表面是否受潮或有其他污染,切忌用手触摸试纸条表面。开启试纸后,立即盖上拧紧,并注明打开日期,开启后的有效期不超过3个月。2. 采血可刺无名指尖两侧,该部位神经纤维少,疼痛稍轻。取血部位经酒精消毒后,须等酒精挥发后再采血,以免血糖检测值不准确。取血时要让血液自然通畅流出,不可挤压。3. 每次使用血糖仪后,及时关闭电源,定期清洁血糖仪、更换电池。▲, 百拇医药